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8.html柠条梁盛产糜子、谷子、高粱、麻子、荞麦、豆子等农作物。春种秋收,打场是颗粒归仓前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致。早期的庄稼脱粒使用连枷(jiā)敲打,以后就把庄稼脱粒的过程称为打场。而柠条梁地区则把庄稼入场到粮食归仓的过程统称为“打场”。
秋分过后,庄稼渐次成熟,柠条梁进入了收割季节,小麦、荞麦、糜子、谷子、麻子、高粱、豆子相继收割。小麦、谷子、高粱、豆子(黑豆、*豆、大豆、豌豆)收割后直接入场,荞麦、糜子收割后用沙柳靿(yào)子扎捆,拢在地里成垄,等待凉干后入场,糜子垄上要栽几个个假人,驱逐麻雀,防止啄食。
柠条梁有沙柳靿(yào)子捆庄稼的习惯,采割隔年沙柳条,一手在近稍端处握紧,另一手握成圈状,扶沙柳条杆做绕圈运动,将稍端上劲之后,回弯成圆圈环套,松手后稍端与条杆自然缠绕,即成靿子。捆缚庄稼时,将靿子条杆从庄稼底部穿过上拉伸入环套内抽紧后用脚踩住,双手拧条杆上劲,在环套处回弯条杆,将根部插入条杆下,庄稼捆缚后便于搬运。
场(cháng)是用来脱粒和晒粮的场(chǎng)地。场的位置多选择房子院落的西边,*土高原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风展,便于扬场。山区也选择距田地较近的地方,缩短拉运路途。场要略高于周围地面,防止积水。场面必须平整坚硬,因此在平整基础后垫颗粒较细的黏土(也称胶土)约10-15厘米厚,压实压平压光。场面的大小根据需要,场面小了,有的庄稼需要分几场次。公社化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场,柳桂湾西树林生产队的场位于队房的西侧,长宽50x40米,面积3亩。八十年代,梁镇居委农业队曾经把中学的操场临时当作场使用。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后,基本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场,使用便捷。场只有在秋收后才使用,长时间不使用,会滋生杂草,庄稼收获入场前要对场面杂草进行铲除并清扫干净,俗称铲场。
庄稼收割后拉运到场上(准备脱粒)称为入场。麦类(麦子、青稞、燕麦)收割早,且穗粒雨淋后迅速长芽,收割后及时入场。谷子、高粱等需要截穗后脱粒的也要随时入场。豆子爆晒后豆荚变开,豆粒会弹出,收割后也要及时入场。
在柠条梁,粮食作物中的黍(shǔ)被称为糜子,其中“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jì)”,即软糜子和硬糜子;粟(sù)被称为谷子。高粱被称为套黍(shǔ),也称“棒稂(láng)”,穗下茎杆称为“棒稂秸秸(jiējie)”,是加工荆片(蒸馒头时锅内用的隔层,上铺笼布,有的下面再放一个“人”字形锅衬)或锅盖材料(荆片用麻绳绑缚,锅盖用针线穿纳)。糜子秸秆韧性强,晒干后碾压,秸秆破裂但不粉碎;谷子秸秆晒干称为干草,碾压易粉碎,增加了扬场的难度,因此谷子入场后要用铡刀截取谷穗,也有在地里直接剪谷穗入筐,之后再割秸秆。高粱脱粒前也要截取穗子,保留“棒稂秸秸”备用。
庄稼入场的顺序,还和打场及打场过程中产生的辅料有关。庄稼在场上堆得多了,不利于后续碾场、扬场,为了减少腾场(腾挪倒运),拢在地里的荞麦、糜子、麻子一般在后面入场。苡(yǐ)子(方言),庄稼苞衣及秸秆压碎后形成的细末,荞麦苡子、糜苡子可以加入饲料喂猪,麻苡子只能用于拌合房泥等。落(lào)头子(方言),介于苡子和草之间,一般直接饲喂牲畜。糜子秸杆饲喂牲畜,荞麦、麻子秸杆用于烧火做饭。因此,为了便于归纳收集,避免混合,麻子最后入场。
入场的庄稼铺开在场上(等待碾压)称为铺场,铺场一般在早上,穗类(谷穗、高粱穗)和豆子使用二股叉铺场,其它的直接用双手铺。铺场时要从场的中心开始,向四周呈圆形或椭圆形逐圈铺放延伸,薄厚均匀,不能有空缺。豆子不能铺得过厚,防止豆粒与豆荄(压碎的豆荚与豆萁)裹在一起,抖场困难。荞麦、糜子、麻子等要一大早趁着潮气边拉边铺场,拆开靿子取出,逐一抖擞松散,穗子要放在上一圈秸秆的上面。铺完后进行圆场,即把周圈收拾齐楚,并把洒落的粮食籽粒扫回作物下面。之后进行晒场,待晌午开始打场。
打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连枷,一种是磙子碾场。
庄稼少,滚子无法转圈时使用连枷。明罗欣《物原·器原》记述“神农作耞(jiā)”,人类最先是用手直接捋取、搓磨禾穗上的谷粒,或用手握禾穗摔打,使之掉粒。之后,逐渐使用木棍敲打谷穗使之脱粒,连枷就是从敲打谷穗的木棍发展而来的,现在打向日葵依然使用木棍敲打。
连枷
现代的连枷由把子、枷拍和轴棍三部分组成。把子也称柄杆,是根部直径5厘米左右,长约2-2.5米的柳木杆,在靠根部近顶端凿直径2厘米圆孔(农业工具安装手柄时,一般都从柄杆的根部安装)。枷拍由5-6根长1米,直径约2厘米的端正红柳杆并排组成约10厘米宽呈平板状,中间用生牛皮或猪皮联结在一起。最后用一根带有枝丫的红柳杆作轴棍(枝丫削留0.5-1厘米),削皮刮圆打磨光滑,穿过把子上的圆孔(轴棍能自由转动),将轴棍与枷拍顶端固定绑牢,截去轴棍多余的部分。
打连枷时人要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左脚向前跨出半步,前腿屈曲,身体侧倾。右手握紧柄杆末端(稍部),左手握紧柄杆中部枷拍末端以下,根据双手用力顺手习惯,握柄杆中部,跨左脚用左手,跨右脚用右手。打连枷的基本动作就是起拍、旋转、拍打。身体后仰,同时收缩、抬高左臂,弧线向上,拉动枷拍开始绕轴棍逆时针旋转。当柄杆运动至竖直时,枷拍子处于水平向后状态;此时身体前倾,伸展左臂用力快速下压柄杆,柄杆顶端靠近地面的同时,枷拍正好向前旋转至与地面且呈水平状态(此时枷拍子与柄杆呈约°夹角),重重地敲打在庄稼上。打连枷的动作中,轴棍上下弧线运动,形成顶点相连的前后2个弓形,闭合成一个近似椭圆的形状,枷拍因拉力牵引和惯性绕轴棍旋转一周后回到原点,触地发力,动作连贯,往复循环。
打连枷是有技巧的,光凭力气不行,手腕既要把握好用力的轻重,还要掌握好连枷的平衡,调整速率,借力打力,使枷拍转动灵活,落地有声。打连枷可以一人单打,也可两人对打,还可以多人合打。对打时,有一个人为主打,另一人的枷拍要跟着主打走,一般此起彼落,定点合拍,错落有致,进退有序。多人合打时,一般同时起落,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井然有序,互不干扰。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七起八落,杂乱无章,即俗称的“打连枷”。初学者往往枷拍翻转不顺畅,时机把握不准,或柄杆前端先到达地面,或枷拍前端先到达地面,或枷拍落地无力,只要多练则熟能生巧,灵巧自如。
通常所说的打场,即指磙子碾场。碾场的石磙子是长度约80厘米,直径60-80厘米,中间略鼓的圆柱体,两端面为同心圆,圆心嵌有铁轴,外装木框,套牲畜在木框上牵拉拖动磙子转动。打场使用的牲畜为牛或驴,骡子性急易挣(zhèng)着(方言,因用力过度而受伤),马钉掌易剜伤场面。牲畜套拉石磙子时,要给戴上笼嘴,防止吃粮食。赶牲畜碾场的人称为主场,主场左手牵撇绳(缰绳另外加长的绳子称作撇绳或伴绳),右手使长竹杆鞭子,鞭稍处绾一绺红布条。
石碾子(网络图片)
碾场一般从晌午开始,碾场时牲畜牵拉石磙子逆时针转圈,行走轨迹为以主场站立点为圆心,以绳子长度为半径的圆圈或椭圆,每一圈都要向前运行半个磙子的距离。磙子碾场的方式有碾全场和碾半场,碾全场时磙子的运动轨迹呈椭圆形,短轴为作物铺面的半径,长轴由主场掌控,渐长后渐短(半径至直径再至半径),最长时即作物铺面的直径。磙子在作椭圆形运动的同时,中心轨迹还沿着轴线向前移动,从直径的1/4处至3/4处,椭圆形轨迹的一条长弧线从场面边缘移至中心,另一条从中心移至场面的另一边缘。主场收放撇绳或沿轴线左右移动,同时跟随椭圆中心向前移动。碾半场时主场在庄稼铺面1/2半径所在的圆上移动,磙子以1/4半径绕主场转圈,同时绕圆心转一周后完成一次碾场。
碾场一般进行两次,称为头场和二场。碾完头场后立即开始翻场或抖场。翻场是将带秸秆碾压的作物,从外边向中心翻一遍,将头场压在下面的穗子翻到上面。抖场是穗类、豆子碾完头场后,用杈子抖动梗、荄,将裹在里面的籽粒擞到场面,蓬松的梗、荄碾二场。翻场或抖场使用到一种工具——木杈子,木杈子分二股叉和四股杈,二股杈是用自然分叉的柳木把子,在两棵树中间慢慢弯曲成约°后固定晾干,将稍端削尖成型;四股杈是用一根长度30-40厘米的榆木方条,一侧钻四个圆孔,嵌入4根经过弯曲成型,稍端削尖的红柳杆,木条另一侧楔入柳木把子榫卯固定。
采用碾全场或碾半场,决定着翻场(抖场)和碾二场的时机。碾全场后,主场和牲畜可以休息一段,其他人利用休息时间翻场或抖场,之后开始碾二场。碾半场时,碾场不中断,头场碾一半后即可翻场、抖场,二场接续头场继续碾。一般单磙子碾半场,多磙子碾全场。多磙子碾场时,后面牲畜的缰绳栓在前面磙子框架的左面。
碾完二场后,将磙子拉至场边,卸去牲畜,即开始起场。起场是用杈子将作物秸秆或梗荄挑起来经过抖擞堆成堆,便于出场。出场是用杈子将堆在场面的秸秆或梗荄运到场外存放。一般起场和出场同时进行。出场后进行搂(lōu)场,即把四股杈立起来,用手执杈子轻轻将籽粒中的箩(落)头子篦(方言,音bǐ)出来集中到一起,同时杈子的尖端不能划到场面,篦出的落头子再用箩进行筛选。搂场后即进行推场,推场是将碾好的粮食集中到一起,从四周向中间或便于进行扬场的点位集中。柠条梁推场使用推板,可人力推,也可以套上牲畜拉。推板是一块厚度约2厘米的长条木板,木板横向着地,背面安装有一根木把,木板贴场面的一条棱刨成圆形或与斜面。使用时,推板与场面呈约°夹角,用手扶把子把握推板贴场面向前推,刮起场面粮食随之向前移动。推场集中成堆后,用扫帚(宁条梁方言读chǔ)将场面上的粮食全部清扫集中,推入粮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扬场的工序了。
扬场是借助风力将粮食中的苡子、秕(bǐ,籽粒中空或不饱满)子、灰尘等杂物去除,扬场选择晴朗、有轻风的天气进行。扬场一般需要2个人配合进行,也可多人同时进行,个户家庭一个人也能操作。扬场使用的工具有木掀、席笈(jí)扫帚、簸箕和箩。以来风方向为正面,扬场人站立于粮食堆的侧面(依顺手习惯),侧身面向下风向,木掀面上扬时向着来风方向。用木掀把带有杂物的粮食沿着与风向垂直的方向(侧风向)采用扬撒方式弧线抛向空中,粮食和杂物在空中被风力自然分开。粮食垂直落在了预想的场面位置上,积累成与风向垂直的长堆,杂物飘落于粮食堆的下风头一侧,呈与风向相同的长条。“会扬的一条线,不会扬的一大片”,扬场人要根据风的大小随时调整扬场力度和木掀的角度,尽量使粮食集中落下。风小的时候,扬场人吹起口哨,据说风听到口哨后,就会不停地吹过来。在扬场的同时,另一个人要掠场。掠场是使用席笈扫帚,把落入粮食表面的圪节(gējie,方言指重量与粮食接近的短小茎节)轻轻拂扫出粮堆。掠场人立于粮食长堆的外边,面向扬场人,执长把大扫帚略呈水平状态,沿逆风方向打掠,后退行进。掠场人还要随时分场,即将粮食、秕子、苡子分开,防止裹挟,秕子部分还要进行二次扬场。
大集体多人扬场时,分组向两个方向扬场,每组2人对向站立,可以轮流替换,资历久的技术好,站上风头,下风头的人易落尘、打眼坌(bèn,尘粒进入眼皮内)。
木掀是一块约25x45厘米,厚度1厘米的长条形木板,在其长度的2/3处呈-度角折弯,长端为头,底棱刨成斜面,短端为尾,中间嵌入木把凹槽约8-10厘米,铁钉固定。
木掀
席芨是与宁条梁毗邻的城川地区出产的一种植物,茎杆粗细均匀,凉干后细长、笔直、坚硬、光滑。柠条梁地区称制作扫帚为“扎扫帚”或“栽扫帚”,扎扫席芨帚时使用一个特殊的木橛子,柠条梁地区称作“扫帚牛”。选取一根直径约8厘米的带有枝丫槐木,去皮。从枝丫根部以下约5厘米处锯断,取用带枝丫的部分,锯成一个长约40-50厘米的圆木,截去枝丫使其根部留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状的尾椎。将圆木的另一端削刮成细长尖状,打磨光滑既形成一个带有尾椎的木橛子。扫帚的主要配件是眼圈,一个直径约8-10厘米的闭合铁环,铁环周圈用布绺缠绕,防止席芨打滑。将席芨的根部用火烧掉,断面炭化耐腐蚀,捏住稍端用力甩掉叶子,即成为扎扫帚的材料。将整理好席芨尾部伸入铁眼圈内、塞紧到塞不进去为止,根部外露3厘米左右,从席芨尾部楔入扫帚牛,撴(dūn,方言,举起后垂直用力砸向地面)入铁眼圈约5厘米,然后放平。站立席笈稍端面向扫帚眼圈蹲下,双手将席芨中间向两侧分开,露出扫帚牛的尖头,用双脚踩住席芨。一手握紧根部用线绳紧密缠绕的小把席芨插入到木撅的顶端,另一手用锤子敲打扫帚牛的尾椎部,慢慢退出,小把席芨随之插入,拉直抽出线绳,多次重复这一动作,直至达到要求。最后在地面上将尾端撴齐,楔入木把尖端撴紧。此时的扫帚席芨呈喇叭状散开,要用一根线绳在扫帚外圈弧线间隔缠绕几根席芨搂住绾结。掠场的扫帚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席芨只剩茎杆,没了前端的细稍。
连枷、木杈、木掀和扫帚等工具,并没有专业的匠人,都是由农民手工制作,小桥畔万生云就是就是这样一位心灵手巧的农民,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盘犁和制作各种小农工具,使用起来十分惬(qiè)手(方言,顺手、好使)。
扬场结束后进行收场,即把收获的粮食归仓。“饿死爹娘,也不能断了籽垧(zǐshǎng,方言,种子)”,上风头的粮食留作过种子和交纳公粮。公社化时期,粮食堆在场上,收成一个圆堆,用木掀把沿堆根画一个圆圈,然后把木掀、扫帚倒插在粮食堆上,每个人的脸上无不堆露出丰收的喜悦。
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劳动都是非常辛苦的,是对最朴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满足。扬场这种场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