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李丽云通讯员田为方若冰
8月21日,哈尔滨医院血液内科专家王孟学教授与世长辞,享年93岁。遵照王孟学教授遗愿,8月24日,他的遗体捐献给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用于医学研究,他将最后的一切无私奉献给医学事业,把自己永远留在哈医大。
“王孟学老师的一生,是践行医者初心、爱党敬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广大医生的楷模。他兢兢业业,对患者高度负责,挽救了许许多多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诲人不倦,用扎实、精良的医术激励年轻一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他心怀大爱,将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医学事业,永远诠释着哈医大人的红色精神。他的精神必将在哈医大二院人的砥砺奋斗中,被铭记传承。”哈医大二院党委书记王永晨追思纪念王孟学教授。
主攻血液病研究
王孟学教授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年进入兴山中国医科大学,年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一期学生。年王孟学留校任教,并被选派苏联留学,年,他在苏联中央血液及输血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是全国第一位建国后派往苏联留学并取得苏联学位的血液病研究生。
留苏期间,王孟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相关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年回国后开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采用过乳清酸对这类病人进行治疗。年王孟学教授首次在黑龙江采用自制抗人球蛋白血清对各种血液病进行检测,为早期诊断溶血性疾病闯出一条新路。
哈医大二院供图
年,王孟学调入哈医大二院,年,他与洪宝源教授等人共同成立血液内科,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继洪宝源教授之后担任第二任所长。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对白血病进行全面研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药学研究所、中医研究院等单位一起努力挖掘祖国医药宝库,将靛玉红、猪苓多糖、白山云芝、三尖杉酯碱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年采用氨肽素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80年代又在黑龙江省进行血友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血友病基因携带者胎儿基因诊断进行研究,为降低血友病出生率和血友病的诊断治疗做出了大量贡献。因在血液病的诊治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先后当选哈医大二院名医、黑龙江当代名医(年)。
率先开展自体及异基因骨髓移植研究助力干细胞移植
20世纪80年代,王孟学教授领军的血液病研究所是东北、华北地区及天津市(6省1市)牵头单位,开展白血病细胞株建立,各种疾病的凝血与纤溶的监测,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自体及异基因骨髓移植研究,为后来的干细胞移植打下基础,首批研究成功高分辨率染色体技术,成果丰硕,确立了哈医大二院血液科在东三省的领先地位。
20世纪90年代,血液病研究进入分子时代,并向基因水平发展,血液病研究进入全新时代。王孟学教授与血液病研究所同仁一起为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对各种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救治病人王孟学教授昼夜奋战在病房,抢救过不少临危病人使其转危为安。年他被评为哈尔滨卫生系统文明服务先进工作者称号。
为推动血液病研究与教学,王孟学教授参编《临床血液学》《临床出血性疾病》《老年血液病学》《遗传性血液疾病》《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等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获黑龙江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黑龙江省卫生厅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黑龙江省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耄耋之年仍坚持出门诊对患者尽心竭力
王孟学教授的一生始终离不开他热爱的医学事业。年他卸任科室主任后,仍然在科室工作、出门诊,对患者尽心竭力,一直工作到年八十高龄。19年前非典袭来,很多医生参加了抗击非典工作,临床医生出现短缺,为缓解病房压力,早就过了退休年龄的王孟学教授仍然坚守临床,科里早会总是第一时间参加,周六周日也经常来到病房。
哈医大二院供图
哈医大二院血液科前主任王京华教授回忆,一个星期五晚上,血液科紧急收治了一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入院时已经休克,王孟学教授立即参加抢救,从周五半夜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终于将患者从濒临死亡的状态救回来,忙了一晚的王教授只躺在办公室沙发上休息了一两个小时,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竭尽心力救死扶伤,得到了患者由衷的敬重。
哈医大二院供图
王孟学教授党龄超过70年,他一生热爱党,对党高度忠诚。王孟学教授从小家境贫寒,吃不饱穿不暖,后来参军,又进入医科大学学习,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毕业留校任教,常常将自己的经历、临床经验、学术心得讲述给年轻医生。对年轻医生培养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血液科医生。
很多年前,王孟学教授对大家说:“我要是不在了,一定要捐献遗体。”追思有时,怀念无期,王孟学教授留在了哈医大,也将永远留在哈医大二院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