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39.net/news/a_6213625.html 走进位医院黄浦分院的“李琦换药室”,一位小患者正趴卧在床。看到李琦本人走进诊室,原本站在床侧的家长悄悄让开了位置,请她检查孩子伤口的愈合情况。
即将迎来80岁生日,李琦至今仍每周到换药室指导护士。年,她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发明的“一药多用的立奇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年,这位上世纪60年代起就坚守卫生事业的老兵荣获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成为第39届南丁格尔奖得主。今年疫情期间,李琦放心不下患者,医院为病人换药。
在自己腿上“挖洞”试药
年,李琦进医院工作。年退休后,按照她的说法,自己“人退心不退”,还想着病人和伤口。“立奇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一天,李琦在病房门口翻看一份医药专业报纸,当看到报道中说长期使用抗生素,几年内就会产生抗药性,李琦第一个想到:如果抗生素不能使用,病人该怎么办?此时是年初,李琦开始用中草药调配药物为病人护理伤口,但没有先例可循。于是,她自己找书来看,又买来各种药材做测试,想要钻研出不让病人产生抗药性的新药。当年3月,李琦研究的新药膏进入测试阶段,配方、用药、适合哪些伤口、如何消肿和消炎,每一环节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累积,让李琦逐渐摸索出对消炎、坏死组织脱落、保护肉芽、上皮组织生长都有良好作用,能够一药多用的药物软膏。年,这款无毒害、成本低、用途广的伤口治疗软膏正式研制成功。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医院有位植物人患者,伤口多年不愈,长期散发臭味,进口药、抗生素都无法根治。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李琦想到了自己刚研制出的药膏。“药膏有没有效果,病人用了好才算数。”用药第一周,病人的伤口就停止了腐烂;第二周,伤口不再发臭;第三次用药后,伤口已经长出新肉。
当他人对药膏的功效拍案叫绝时,他们还不知道,为了试验成效,李琦曾要求外科医生在自己左侧大腿上“炮制”出3个“人工”伤口——挖了3个“洞”做对照组试验,因为只有伤口达到一定面积和深度,才能有效观察愈合的过程。“药先用在自己身上,我才知道哪里痛、哪里痒。”李琦说。
年9月,“立奇膏”专利申请正式获批,饱受伤口愈合困扰的病人终于觅得福音。
从想转行到闷头干活
年,医院附属护士学校毕业。她最初以为护士只需要为病人打针、涂红药水,然而,第一天踏入儿科病房,李琦就有些“后悔”。“打针只是很小一部分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孩子们喂药、换衣服,甚至换尿布。”李琦甚至问老师,“能不能让我改行?”引来同学一片笑声。“现在我们搞同学聚会,大家都开玩笑说我,‘李琦,你当年不想当护士,没想到最后你做得最好。’”
让李琦“变好”的是一次紧急救护。一天,李琦值班独自负责一整个儿科病房。她注意到一个因脑震荡入院的小病人一直处于深度睡眠。“我用手电筒照他的眼睛,不得了,一只瞳孔已经放大了。”李琦立即冲到办公室致电值班医生。等待医生前来为孩子做开颅手术的十几分钟里,她独自一人迅速完成了消毒、材料准备、为孩子剃头等一系列术前准备。学校里勤学苦练的书本知识,一下子都派上了用场。术后不久,小朋友就完全康复,快乐地出院了。
时隔50多年,当时只有八九岁的小患者早已汇入茫茫人海,却在李琦心中种下一颗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种子——她意识到,护士不仅能做琐碎、表面的工作,更能用医学知识和自己的责任感挽救病人生命。从那以后,李琦从有啥说啥的“直肠子”,变成了闷头干活的“小劳模”。“大家都说我换了一个人,其实是我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用心观察病人伤口
年5月,医院换药室工作。看到患者伤口因为纱布粘连难以愈合,她总觉得心里不舒服。第二年,她就开始尝试用中西医结合湿性愈合,使病人伤口保持一定湿度,扭转了此前“伤口干燥才好得快”的观念。许多糖尿病人伤口、深度烫伤、皮瓣坏死等久治不愈的溃疡伤口,乃至一些多年难愈的褥疮,都慢慢长出肉芽和上皮,避免了截肢或手术之苦。年至年的20余年间,李琦还放弃休息,利用业余时间为行动不便和疑难症患者,义务换药1万余次。
扎根临床数十载,李琦收获了包括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数十项荣誉。年,她荣获了国际护理最高奖“南丁格尔奖”。而今谈起这一殊荣为何授予自己,李琦说:“得到这个奖,我更加要继续坚持奉献。”
李琦换药室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的带头人赵志芳出生于年,是李琦“关门弟子”朱月珍的徒弟。每天早上8时,换药室5名护士都会准时上岗。换药室所在的九院黄浦分院,如今已是上海市护理协会伤口护士实训基地,换药室也获得了年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赵志芳说,自己听到李琦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用心观察病人伤口”。
回顾60年辉煌的职业生涯,李琦的总结词却很简单:“我是一个平凡的护士,做的就是服务人民的工作。”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舒抒王文玮
文字编辑: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