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于竹枝上的药用真菌竹黄菌菌医课堂 [复制链接]

1#
第一家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竹黄菌别名竹黄、竹肉、竹上菌、竹赤团子、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江浙、云南),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

味淡,辛,平。

入心、肺、肝经。

清热去痰,凉心定惊,化痰止咳,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小儿惊风抽搐,癫痫,白带过多。我国民间用来治疗虚寒胃痛,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抗肝炎。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能使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变慢;对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能降低血压。

2.能延长凝血时间。

3.镇痛抗炎作用。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能显著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肿胀程度。

4.其他作用。真菌竹黄多糖SB1及SB2对肝炎具有一定疗效。

毒性个别病例服用过量,烈日暴晒后易引起皮肤红肿、发热,手、足、头部等皮肤暴露部位尤甚,并不多见。控制在安全用量范围内即可避免上述症状发生。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用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子座幼嫩时细长纺锤形,紧贴或抱生竹茎上,肉质,表面近平滑,白色或粉红色。成熟时个体逐渐膨大,呈不规则瘤状,表面常有龟裂,变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μm。子囊-×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砖格状,42-92×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子座生长过程中常溢出黄色粘液,具浓烈的特殊气味,晒干后气味减弱。

生竹杆上。4-5月,生于箣竹属及刚竹属的枯枝上,偶见于短穗竹属某些竹类上,多生于将衰败或衰败的竹林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含竹黄多糖、蛋白酶、淀粉酶等,并含竹红菌甲素。

从菌丝发酵液中分得两种多糖:SB-1和SB-2。又从水溶性成分中分得蛋白酶、淀酚酶、D-甘露醇和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γ-氨基丁酸,酪氨酸及微量半胱氨酸。从子座中分得竹红菌素A、B、C,甘露醇、硬脂酸。还分得竹黄色素A、B、C。

竹黄菌是仅见于中国和日本的药用菌物。近年来,随着对竹黄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竹黄制剂在临床上的疗效,对竹黄菌的药用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