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荐读人这一辈子,总得去一趟扬州 [复制链接]

1#

心无挂念地安放光阴

现今的扬州已有多年建城史,隋之前,称“邗城”、“广陵”或“江都”。扬州是个又俗又雅的城市,扬州的雅,雅得俗,扬州的俗,俗得雅,这种雅俗和扬州的三荣三枯有关。

扬州第一次繁荣在汉代,鼎盛时期“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南朝宋时期竟陵王刘诞谋反,与朝廷*在彼搏斗,广陵城化为废墟。

扬州的再度繁荣在隋唐,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扬州成了绾接东西南北的重要水路枢纽。到唐代,在“衙城”南新筑“罗城”,扬州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谚称“扬一益二”。

南宋时期,宋、金在扬州激战。战后姜夔路过扬州,面对浩劫后的满目疮痍,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扬州的第三次繁荣在明清,垄断两淮盐业的八大商总,全部聚集在扬州,每年行驶在大运河上的漕船,超过一万艘。康熙、乾隆南巡,为笼络江南人心,也让扬州的大盐商们有了挥霍的机会。

沈复记载“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见惯大排场的乾隆爷也感叹扬州盐商“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并留下了不少涂鸦。若艳羡当时的繁华和风雅,不妨细读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0年河东,30年河西,漕运式微,海运兴起,*商新贵奔赴上海。扬州优势不再,各大园子逐渐人去楼空。

经历了三次大的繁荣,扬州激发风流才子们留下了大量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广陵区是江浙一带保留最为完整的成片老城,仍是触摸时光的最佳选择。

扬州的牌头,一是扬州三月,二是老城和古建,三是扬州馆子,至于历史技艺文化,恐也不是一眼两眼能看出门道的,只好在走走停停中寻点遗韵。

扬州水多,而这水,要配上三月的烟花才够妖娆妩媚。农历三月,隋堤柳愈老弥新,梅花岭、瘦西湖以致整个扬州城都迷失在花影婆娑中,樱花、桃花、油菜花,还有很成气候的芍药和茱萸。

扬州以琼花和芍药为傲!欧阳修赞“琼花芍药世无论,偶不提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姜夔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传说中琼花有冰肌玉骨之姿,树大花繁,“荼蘼不见香,芍药惭多媚”,而且天下只有一株,所以欧阳修还在琼花台边筑了无双亭。据史料记载,北宋和南宋时琼花曾被移往汴梁和临安御花园,但都憔悴无花,后送还扬州才得以不死。

蒙古大将阿术攻破扬州,无双琼花终于死去,于是琼花因气节就被津津乐道了。

扬州芍药的令名,鹊起于宋,得益于理学弥漫下胸襟渐狭,吟花弄草的颓废。“广陵芍药天下奇”,奇在品种多,种植广。宋代扬州同洛阳,无论男女贵贱都喜戴花。

最惊人的是“四相簪花”典故:韩琦被贬扬州太守,种得芍药一枝四岔,每岔开一朵上下深红中间一圈*蕊的花儿。老韩邀请王珪、安石、升之赏花,慷慨剪下金腰带每人簪一朵。此后三十年,这四个老哥前后做了宰相。

牡丹是木本,雍容华贵,芍药是草本,枝清花秀,古人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蜀冈的大明寺、平山堂、观音山,自然要游,可从瘦西湖划船前往,也可从何园乘公交专线前往,往返5元,当日有效。这一路景点甚多,公交可随上随下,扬州的旅游服务真是好极!

扬州的寺观很是清明,和尚、道士和居士都很平和。在大明寺素食馆要了阳春面和素鸭,卖相不太好,口味却很赞,油豆皮完全没有陈油味,层次丰富,不干亦不腻,很是适口。

扬州有三条古巷游路线,都起于天宁门,终于丁家湾。扬州的古巷,多而密,狭且长,曲折又幽深。巷子里保护建筑和民居混杂在一起,民居多数要依赖公厕,但公厕和巷子都非常干净。

巷子里的古井还在使用,石井栏被井绳勒出深深的岁月。巷子的墙沿上,钉着扬州学派的一些金句,恍惚觉得阮元、焦循、汪中会从巷子深处走来。

仁丰里、湾子街和丁家湾都是值得流连的地方。民居很拥挤,但迷你的院子和门前大都种有花卉或蔬果,两株番茄、一架*瓜,抑或几盆家常的花儿,小狗小猫也毫不见外地挤占一席之地,现世安稳。丁家湾牌楼下有个阿婆在卖菜,小推车,不多的五六样,鲜嫩!

皮市街有两家独立书店,浮生记和边城。“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无挂念地安放光阴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浮生记掌柜是个85后,开书店是他的生活态度,且常常闭了店去探寻不同国家和地方的风景。店小,书不多,偏人文、历史,还有迷你的天井和阅览室。店里有各种版本的《浮生六记》,忍不住挑了两本喜欢的。

边城的掌柜王*来自安徽,开店前是个修补古籍的匠人。旧时装裱四大流派,“姑苏的素净,维扬的整饬,京师的辉煌和岭南的艳丽”,扬州派重气象,擅长漂洗灰暗之纸绢及修补割裂等技。

边城除了人文古籍外,有不少仅此一件的老物件,还有老拓片,用古书页修复装裱的横幅、灯罩、书签。

随意浏览中看中一张花卉版画,王生说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在扬州做老师,常常到边城切磋,离开扬州时就把自己刻印的版画都留给了边城。边城的店长并不拿薪酬,写一手野路子好书法。也常常有忠实读者到店里做义工,独立书店就此维持下来。

对面的一点光提供摄影和饮品,简洁的店风,四壁挂着精彩的扬州风情照,一家三口都在店里,夫妻俩都是明净和暖的气质,小女孩很漂亮。

男主人笑称是扬州乡下人,设计和摄影是爱好,也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女主人一言没有,但十分周到体贴,有一种江南女子的如水温婉。

小舍是一家开了很久的青年旅社,口碑不错。

对面是一家理发店,店面不小,但没有任何招贴画和灯箱,乔布斯风格,一师,一客,正在刮脸。没有等候,亦没有催促,正是扬州慢时光。

清人刘大观总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

《履园丛话》也认为扬州的园林胜过苏杭:

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之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工匠断断不能也。

扬州园林融合了徽派和苏州香山帮的风格,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的理想。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扬州的园亭以个园和何园领衔,何园中船厅、镜花水月片石山房,个园的宜雨轩、春夏秋冬山等等都值得细细品鉴,其他园亭也都各得主人之意趣。

个人最喜欢的是小盘谷。地方不算大,但山水花木互相呼应,进退有度,舒卷自如,有大山大湖气象,非胸有丘壑不能为之。何况何园个园人太多,导游声音此起彼伏。小盘谷却空无一人,可暂时假想为自家园子,从容玩味。

从前鲁迅在北京爱去的南味斋,就是地道扬州馆子,可见扬州菜是南味的代表。扬州的馆子和茶楼,都有好听的名字,富春、冶春、共和春、狮子楼……从前还有个“者者居”,意取“近者悦,远者来”也,看来大悦城不过拾了扬州小馆的牙慧。

扬州是大盐商的底子,扬州厨子以盐商家庖最出色,每家家厨都有绝技。扬州厨子厉害在于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绝妙的菜肴。家厨不再,传统却留了下来。扬州菜做工精细,不甜不咸,口味南北皆宜,使其传播最为广泛。

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写了一篇《程立万豆腐》,记述其和金冬心在扬州程立万家吃了一味煎豆腐,两面干*,无丝毫卤汁,微有蛼螯鲜味,精绝无双。

袁枚在家宴客自己只吃几片笋,两颗樱桃就酒,嘴不可谓不刁,能为一味豆腐叫绝真是稀罕。这味煎豆腐虽然失了传,但文思豆腐、大煮干丝、烫干丝、素鸭、腐皮包子还是随处可吃,也都比别处的要好上许多。

扬州厨师刀工尤其出色,《舌尖3》中的翠珠鱼花纯属炫技派,但《舌尖2》中的葵花大斩肉(狮子头)、文思豆腐、雪花鲥鱼,还有三套鸭和脱骨鱼,都是暗藏刀法的传家菜肴。

在扬州的三天,早茶去了冶春和花园茶楼,茶点都大同小异,但个人更喜欢花园茶楼,烫干丝、三丁包和豆腐皮包必点,还要了虾子馄饨和青菜煨面,后两种只要6元,口味都很赞,特别是煨面,面、木耳、笋片和青菜用高汤煨得非常入味,汤味醇美而不腻,这和大煮干丝是一个道理。菜单上还有腰花煨面、虾仁煨面,只恨吃不了啊!

正餐最喜欢狮子楼,极品狮子头诺大一个,三个人吃不了,虽然有特色,但不如清汤狮子头那么软柔。

炒软兜有些微酒味,嫩香适度,配着打底的生洋葱吃,完胜响油鳝糊。

糖醋*鱼和虾子蹄筋是地道扬州菜,印象深的还有一味蒸茄子,既没有茄鲞的折腾,也没有北方烧茄子的土气和油腻,清清爽爽,十分下饭,只是等候现蒸的时间有点长。

作为旅人的感受,扬州人并不像易君左《闲话扬州》官司中的小气,也不像朱自清《我是扬州人》、《说扬州》中的虚气和无赖。

可能生活节奏比较慢,时间宽裕,倒是不着急且热心的,你站在路边张望,还没开口,就有人来问是否要帮忙,随处可见的三轮车要价也实在。

丰子恺先生曾记要去看二十四桥,拉车的,帮闲的就要追问他到底去干什么?似乎跑老远去看一座小桥是很荒唐的事儿。车夫看他一照相就追问“要修桥吧”、“要开河吧”,倒有点多管闲事。

现在的扬州,古城和古建得以良好保护和修复,文化技艺饮食都有一定程度复兴,便利,悠然,实惠,正是短假好去处!

人这一辈子,总要去一趟扬州。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亲自触摸的扬州。

封面摄影:刘江瑞

编辑:李亚晴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扬州,你早晚得来!

长按下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