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象牙雕五蝠捧寿香囊
香囊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汉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在清代,可是连乾隆皇帝都戴的哦!
一、香囊的来历
香囊又叫香包、容臭、香缨、香球、佩帏、馨香、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是一种由盛载香料的囊包,多以色彩鲜明的丝织物缝制。香囊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
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熏草、艾叶等香料。
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屈原《离骚》有“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还出土香囊一个,通长50cm,出土时内装各种中草药,除了辛夷、藁本、佩兰、茅香一些芳香药物之外,还有花椒、桂皮、杜衡之类,共10余种,绝大部分是芳香类药物。
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佩“绎囊”,“避疫气,令人不染”的记载。
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清代,佩戴香囊成为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曾发过“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荷包”的谕旨。他自己就在端午节这天佩戴“五*荷包”、“龙舟荷包”。
佩戴香囊最多见于端午节,但并不限在端午节,古人腰间多佩带香囊作为装饰,并以之作为男女定情之物。现代的香囊大都置于衣柜中以防蛀,或用来清新室内空气。
二、与香囊有关的传说
在豫剧和潮剧中有《香囊记》,脍炙人口,讲的是范家天一阁,封建的礼教制度,失落了一个爱书女子的短暂一生无穷的期盼。
钱绣芸,哪个爱书的女子托舅父丘铁卿做媒把她嫁进范府里,却不料新婚之日新郎不见,擅闯书阁被家翁斥责备,丈夫无心家室,日日贪恋花街酒巷子。因族规:女子禁止登楼。天一阁层门锁重重,高墙下面,望穿秋眼,丈夫嫌弃,家翁恼怒,含羞忍辱,郁郁不欢,坚守3年后,秉烛自焚,火烧西厢,化身香囊,传与后人知道。
三、香囊的作用
1、防治疫*:孙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气,令人不染”。
2、防止蚊虫叮咬:夏季蚊虫较多,古代没有灭蚊药,一般人家又没有蚊帐子,夏季大多室外休息,小孩皮肤嫩,蚊子最容易咬小孩的头面和脖子,所以把香囊戴在脖子周围和胸部。
3、防止*蛇咬伤:南方空气潮湿,山区*蛇较多,住在山区里的人为了防止*蛇进入床铺,就佩戴雄*香囊,蛇类闻见雄*的气味,就会远离。白娘子喝了雄*酒就会现出原形,一般小蛇就更不在话下了。
4、避秽化浊:夏季梅雨多湿,或山区终年荒芜人烟,杂草丛生,动植物腐烂,产生秽浊之气,进入此类山区,或夏季秽浊较重时,有避秽化浊的作用。
5、吸汗: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6、清新室内空气。
四、悬挂的部位
成人最常悬挂的部位是胸前,小孩多挂在脖子周围和腰的周围,也有挂在脚脖上的,女同志为了暖胃,也有挂在脐中或小腹的;当然,也有佩戴在肘后的,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除了身上,亦有系于麻帐或为辇上的。《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衿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头号帐,四角垂香囊。”
五、注意事项
1、过敏体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患者应当远离。
2、孕妇和幼儿请不要近距离的接触香囊。
阴历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际,虫害复生,时疫流行。此时人们首要的就是要消*防病,民间艺人用香袋包药佩带,既治病除臭驱虫散浊,薰香去汗味,又是人们盼望孩子们健康平安心愿的表露,为孩子们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来小巧玲珑,香爽周身,一举多得。所以,香囊多在五月初开始佩戴。
在这里,学委们也向您推荐一款性价比极高的纯手工制作的香囊心礼,以回馈大家长久以来的支持和赞赏。
端午年年有,今年粽不同!
中药香囊礼盒
手工成品
一盒六只大家分享
可置于车内、枕边,可做包挂古朴清新。心礼,送给你珍爱的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店了解产品详情,首批预购截止日期5月17号,统一发货日期5月18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