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福来白癜风保健液 http://www.gpitp.gd.cn/new/20190621/91819.html文:郑学良
人民公社时代,农村生产队里有两类人比较特殊,一是民办老师、二是赤脚医生。
特殊在哪里?一是文化素质,民办老师是教书育人的,赤脚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起码自身都要具备较好的文化知识水平,在当时农民社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年代,他们都可称作是生产队里的“知识分子”;二是身份职业,他们本身的身份是农民社员,主要还是靠挣工分(当然,额外会有点补助),但从事的却是公家公办人员的活,民办老师干的是公办老师的活,赤脚医生干的是公家医生的事,通俗地讲,他们本身是农民,但却承担“国家干部”的工作。
赤脚医生,从字面上来说,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医生怎么跟赤脚联系在一起。赤脚医生,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村医,为什么称作是“赤脚医生”,当然是有时代和历史背景的。
五六十年代,由于基础制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基本上集中于城镇,主要为干部职工服务,广大农村医疗服务薄弱,有的地方甚至是空白,几亿农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当然现在也一样),连基本的打针吃药都困难,这种情况也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最高领导人下了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于是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办合作医疗运动,赤脚医生也应运而生。
虽然有最高领导人指示,但真正让有编制的专家医生扎根乡村也不现实,于是只能“农民的事情自己办”,集体、农民合作办起了合作医疗点,医生呢,就地取材,从农村中选拔一批为农民服务的乡村医生,其来源一是部分下放知青,二是个别文化水平相对较好的青年农民,三是乡村中原有的中医世家等,采取短期医院培训实习的方式,让这些人员初步掌握医疗卫生等基本常识和操作,成为乡村医务人员,以大队为单位,每个大队至少有一二名以上的医生。
为什么当时称这些人为赤脚医生,大概两层意思,一是他们从农民群众中产生,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群众看病送药,是农民自己的医生;二是他们没有公办医生的编制和身份,身份依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亦农亦医,没看病时,就下田赤脚种地,看病时,就洗脚上岸背起药箱。所以,称之为赤脚医生,既贴切,又亲切。
小编第一次知晓并接触赤脚医生大概是七十年代初,那时五六岁左右还没有上学,听那些十来岁的大哥哥姐姐们说,村里(大队)建起了医疗室,配备了专门的赤脚医生,以后看病吃药不出村也不要花钱。出于好奇,决定去现场体验一番,晚上生产队十来个孩子们,走夜路到了大队部卫生室,那是过去一个大地主的木屋四合院,院子的一隅建成了卫生室,昏暗的灯光下,我们近距离浏览了我们自己的“医院”,那是非常的简陋和空荡,桌子上有几个小瓶罐,只有些纱布、碘酒、红药水等简单的药具而已。
赤脚医生是个中年妇女,看到我们来,还是很热情,本着不白来一趟的目的,大家想体验一下看病的便利。那时,农村厨房都是烧柴火,小孩子眼睛容易红肿,所以就点眼药水,确实是免费的。回来的路上,大家好兴奋,也在憧憬着社会主义农村免费医疗时代的到来。
赤脚医生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自然要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和歌颂,七十年代中后期,出了两部反映赤脚医生的电影《春苗》和《红雨》,电影主题都是反映普通社员农民,在D的光辉思想照耀下,成长为赤脚医生并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故事,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突出了阶级斗争这个主题,赤脚医生一方面救死扶伤,一方面也要反对阶级敌人的暗算和破坏。
艺术往往高于生活,电影《春苗》和《红雨》中,把赤脚医生描绘成医术精湛、包治百病,医院医生还厉害,完全占领农村医疗阵地,有了赤脚医生,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迎刃而解,这也过分拔高了赤脚医生的医术和作用,脱离了实际,事实上,赤脚医生一般只经过短期的培训,再加上农村医疗条件的限制,赤脚医生并没有那么神奇。小编的亲身经历也能说明这一点。
儿童时期,谁没有个磕磕碰碰,谁没有个感冒发烧等,这都需要看医生,小编上小学时期,有二次外伤,都是到赤脚医生那里处理的。一次是放学路上追逐时,摔了一跤,脚上磕破了皮,自己赶到大队医疗室,报上自己所在的生产队及父亲姓名后,不用给钱,赤脚医生用自制的草药敷好,另一次是星期天在家玩耍,在溪边踩水,不小心被水中玻璃块割伤了,鲜血直流走路都不敢动,幸亏被父亲发现,背着我去治疗,记得当时敷的西药粉并用纱布捆扎,说明赤脚医生对付一般的外伤还是能应付。
但是呢,毕竟受医疗条件和医术限制,当时赤脚医生的全部家当也就是一个药箱,里面装着纱布、碘酒、注射器、听诊器等简单医疗器具,配备的药品呢,也都是一些诸如止痛、镇嗽等普通药,只能对付一般的头痛脑热,而当时农民常患一些慢性病以及稍重一点的病,赤脚医生也无能为力。
小编十来岁时,一次高烧不退、浑身乏力,应该是流感之类吧,父亲也是背着我,不去只有一二里路的大队医疗室,而是去了三四里之外的县五七干校医疗点,当时县里办的五七干校毗邻我们大队,办有医疗点,坐医院的医生,为什么舍近求远?显然是不相信赤脚医生的治疗水平,有选择的话,当然会寻求好一点的治疗。
当然,小编说的并不能代表全部,也许个别地区的赤脚医生,或者出身于医药世家,或者自己肯钻研,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特别是在诊治地方病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但总体来说,还是要客观评价,在一些地方,赤脚医生作用有限,日常能做的基本上是打针喂药等。
虽说,赤脚医生医术水平不高,在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治方面治疗能力效果有限,但是,其高尚风格、热情服务等方面要肯定和赞扬,正像电影里描述的一样,这些赤脚医生,一腔热忱,满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翻山越岭,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农民群众患者需要,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送药、打针上门,在当年的历史条件下,为农民群众解决了看病的大难题。同时,虽说医术有限,但在接种、接生、普及健康卫生知识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作用不容抹杀。
赤脚医生存在的基础就是农村集体化,集体、农民群众一起合作办医疗,赤脚医生不拿国家工资,而是同农民一样挣工分,工分由大队分派,再到所在生产队,参与集体分粮分红。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生产队解散,赤脚医生从业难以为继,同时,农村出现了私营(个体)医生,赤脚医生或歇业或转行变为自己开诊所,85年,国家决定取消“赤脚医生”这个称呼,赤脚医生就成为一代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