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彭水ldquo龙母题rdquo故 [复制链接]

1#
我国临床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74796.html

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流传有众多“龙母题”故事,这类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彭水盐丹文化、流放文化、地域文化都与“龙母题”故事息息相关。通过梳理境内流传的“龙母题”故事,挖掘故事文化内涵,展示彭水民间故事的魅力。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简称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北连石柱县,东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县域内生活着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民族。彭水县为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获得过“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华蜜蜂之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彭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学种类繁多,有民间故事、土家族摆手歌、苗族娇阿依、彭水山歌等,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当地老百姓千百年来口口相传大量的“龙母题”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包罗求雨、斩蛟、地方风物等内容,展现彭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英雄的敬仰,对丑恶的鞭挞,“龙母题”故事是彭水民间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展示了彭水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

彭水“龙母题”民间故事

“母题”(motif)为国际民间文学家通用的一个名词。源于拉丁文moveo,是动机的意思。最早为法国S·de勃洛萨尔年使用于所编的《音乐辞典》。在文学方面,最早使用母题一词的是德国著名作家哥德(-)。但是,母题的概念多是用于民间文学的研究(有译为“情节单元”)。俄国有名的文学理论家A·维谢洛夫斯基(-)认为“母题”是最小的情节单元。-年美国St·汤普逊教授编了《母题索引》(年出修订本),共六大册。汤普逊将母题分类为神话母题、动物母题、巫术母题、死亡母题等等。他的索引囊括全世界的各种材料(神话、民间英雄史诗、民间故事、中世纪文学等等)。

在我国,学术界至今对“母题”还没有统一的理解和解释。刘魁立先生在《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中对母题的定义是:“母题是民间故事、神话、叙事诗等叙事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叙述的最小单位。”[[[]刘魁立《世界各国民间故事情节类型索引述评》,见《民间文学论坛》(创刊号)年5月。]]因此我们论文中研究的“龙母题”故事就是流传在彭水各民族中的,叙事中有“龙”或者以“龙”为主题的民间文学。我们目前收集到的彭水地区流传的“龙母题”民间故事大概有10余则,具体梗概如下:

“蔡龙王的传说”讲述因为干旱,财主逼租,蔡小龙主动为乡亲们去找龙王菩萨求雨。蔡小龙不辞艰辛,历经磨难,见到龙王菩萨。经菩萨指点,寻到宝珠。蔡小龙通过宝珠缓解旱情,蔡小龙借助宝珠得到很多大米和肉,他一一分发给乡民。后财主得知宝珠,前来抢宝。蔡小龙为了不让财主抢走宝贝,吞到肚子里。最后蔡小龙变成长龙,把财主和狗腿子卷进河里淹死了。蔡小龙为大家求得雨,分给大家大米和肉,牺牲了自己,消灭了财主,因此大家都称他“蔡龙王”。

“盘龙山”故事内容和“蔡龙王的传说”大致相同。只是宝珠是因为瞎子母亲的点化后,龙海偶然挖到的。同样宝珠给龙海家带来各种好处,遭到财主眼红,前来抢宝,最后为了避免宝贝被抢走,龙海将宝珠吞下去,变成了龙。但是瞎子母亲因为寻找儿子,摔死在乌江边的崖下。龙海爬上岸来,驮着母亲的尸体,沿着乌江,一路哭着到大海里去了。

“旋龙”讲述旋龙山上一户姓唐的人家很有孝道,天天给家里香案上香、点蜡、供饭、磕头。香案下的一条小虫,也受到香火供奉,修成正果,因此托梦给唐牛夫妻,让其第二天将鸡圈关好,不要放鸡出来。第二天香案下小水塘里的小虫变成一条龙。为了报答唐牛夫妻,巨龙在荒山坡打了几个滚,荒山坡全部变成肥沃的良田。最后巨龙顺着八股龙河水到大海去了。直到今天,彭水保家镇木南的旋龙村山坡上海有齐崭崭的良田。

“无名洞”讲述普子镇覃家坝有一个不知名的山洞,村里几个年轻人进洞探秘,在洞里饱览石钟乳、石花、飞泉、瀑布、暗河。在洞里他们发现一巨木横在洞中,树皮粗糙,微光闪烁,便用斧子劈了一块,准备出洞后辨认是何物。出洞后发现那块所谓的树皮竟然是龙鳞甲。

“雷打龙蛇”讲述有一年彭水县城的小南门下城隍庙地底下能听到龙吼叫的声音。满城惶恐,有一天,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一个炸雷响,满城摇晃。雨过天晴,人们发现一条被雷劈死的“怪蛇”。自此,城隍庙地地下再也没有传出龙吼声了。

“李法清为民求雨”讲述李法清精通法术专门惩治贪官污吏,却遭陷害被关进大牢三年。这三年县内大旱,县太爷派手下到土地菩萨前烧香拜佛,请求老天下雨。一连求了三天三夜,土地显灵,对求雨者说,要想下雨,只有靠你们关起来的李法清。县太爷立马放出李法清,让其求雨。但是李法清被关了三年了,法术只剩一半。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从乌江南渡沱跳下去,与龙王斗法。最后倾盆大雨,洪水泛滥,县太爷叫停,惊醒了龙王,龙王得知是李法清,便将其打进乌江淹死了。

“钺斧斩蛟龙”彭水润溪乡流传此故事,讲述庞家三个儿子,大儿子是木匠,二儿子是铁匠,三儿子是石匠。为了生活,大儿子去贵州做木活去了,几年不见回。二儿子和三儿子为了缓解父母忧思,决定出门寻找哥哥,老二、老三一去数月无音讯。庞家老爹便用石灰在小坪地上画了个圈圈,天天跑去跪在圈内祈求,盼望儿子平安归来。七七四十九日后,老父梦中得到点化,让其第二天到祈祷的小坪便可见到儿子。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往小坪,只见原来的小坪变成一个湖泊,山间冒出一股洪水,洪水中游着一条青龙。老父惊慌失措,青龙开口说话了,由于自己误吞宝珠,如今变*,现在口渴难当,要去东海,请恕孩儿不孝。说完急急忙忙向山下闯去。但是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天上掉下一把钺斧,将青龙从颈部斩断,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钺斧变成一丘大田,关满水就明晃晃的。

“龙门峡”故事讲述鹿角镇龙门峡的得名由来。古时候,水、旱二龙趁着夜色,顺着诸佛江准备进入乌江,然后去往大海成为龙王。不料动静太大,惊动附件山头的土地菩萨。土地菩萨看到水、旱二龙过境淹没良田、毁坏庄稼,十分生气,假装公鸡叫,惊扰二龙。二龙惊慌不已,水龙钻洞氽江,旱龙在石壁上留下一个大洞,形成今日之龙门峡景观。

另外彭水境内还流传有“明月峡遇龙女”故事,五代何光远作诗“明月峡遇龙女”可作证。除此之外还有“木匠智教扯皮龙”和“火龙单”等故事都可算作“龙母题”故事。

彭水“龙母题”民间故事类型研究

闻一多先生在其《伏羲考》结尾论述到: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团族,龙在我们历史与文化中的意义,真是太重大了。在渝东南乌江、酉水流域,广泛流传有“龙母题”的民间故事,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的产物,是区域民间文学的代表,彭水流传的“龙母题”故事大致分为以下类型。

(一)行善化龙类型

蔡龙王的传说、盘龙山两则是典型的“行善化龙”类型故事。故事除了“龙母题”还有“出米洞”、“吞珠变龙”、“望娘滩”等母题。两则故事均提到“一丛茂盛的青草,天天割,天天长”,这和“出米洞”故事相似,出米洞每天流出的大米刚好够吃。“蔡龙王的传说”和“盘龙山”故事里面对于“青草”的态度不一样。蔡小龙为百姓求雨,历经艰辛,龙王告诉他“青草”下的秘密。龙海却是瞎子母亲让他把“青草”挖回来,埋在地坝边,省得天天爬坡走坎去割草,为此而偶然得宝珠。蔡小龙和龙海均为了保护“宝珠”不被恶人抢走而“吞珠变龙”。变龙之后,蔡小龙抬头看着母亲和乡亲们,接连点了三下头,沉入水中去了。龙海母亲因为寻找自己摔死了,他驮着母亲的尸体,顺着乌江奔往大海去了。这些内容和四川一带流传的“望娘滩”故事母题类似(四川、重庆广泛流传有“望娘滩”故事。讲述儿子与母亲靠砍柴割草为生,儿子无意中发现宝珠,财主欲抢宝珠,儿子吞珠下肚,口渴喝水,变成一条大龙,大龙涨水淹死追他的财主。儿子多次回头遥望母亲,便形成很多滩。)。蔡小龙孝顺母亲,为了缓解旱灾,不辞艰辛为民求雨;龙海孝顺瞎子母亲,不离不弃,二者都是行善而获福,最后误吞宝珠变龙,这类故事宣扬了正义、勇敢、孝亲。

(二)恶龙受罚类型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间广泛流传着“龙母题”的故事,龙能行云布雨,造福民众;龙也能翻江倒海,引发洪水,引发地震、山崩,危害一方,因此民间创作并流传着“恶龙受罚”故事流传。“雷打龙蛇”故事讲述城隍庙地底下有龙吼之声,人们趴在地下俯耳倾听,听得一清二楚,这和“陷湖故事”类似。地底下有奇怪的吼叫声,全城惶恐。最后平底炸雷,全城房屋、树木摇晃,一条头长一对弯弯细角,遍身鳞甲、透体通红的怪蛇被打死。人们认为这是一条龙,因为要害人,被雷神菩萨打死。还有一些故事讲述,龙出行,翻江倒海,引发洪水,淹没良田,被神灵惩罚。这类恶龙受罚故事,表现人们嫉恶如仇。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坏人、恶势力无可奈何,但可以创作和幻想有强大的势力和能人将坏人处死,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三)斗龙求雨类型

龙在我国古代是最重要的雨神,民间求雨风俗各式各样,祭祀、鞭挞、嘲笑、娱神均有,武陵山区土家族地区流传有“斗龙”求雨巫术,民间也流传有斗龙求雨故事。民间术士借助巫术与龙神搏斗,迫使龙神降雨,缓解旱情。李法清为民求雨即为“斗龙求雨类型”故事,李法清被关押了三年,为了检验自己法术,他对炭筛施咒,差人去抬水,结果只抬回来半筛子,说明自己法术只剩下一半。后来因为自己法术只剩一半,被龙王打进乌江淹死了。“斗龙”在土家族“摆手歌”里面也有表现,土家族《摆手歌》“民族迁徙”唱到:到了老司岩。猴子岩坎上打秋千,老鸦树枝上报音讯。一到老司岩,见到老司公公。老司公公岩上贴,神志奕奕好气魄,头发披起吹牛角,怒火冲天斗妖龙;妖龙厉害未斗胜,从此贴壁留真身。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神秘的斗龙求雨巫术,并配之相关的傩戏。

(四)龙女类型

龙女故事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泛。彭水明月峡流传有“明月峡龙女”故事,并有五代何光远诗歌为证。诗歌如下:

明月峡遇龙女

龙女赠光远

坐久风吹绿绮单,九天月照水晶盘。

不思却返沉潜去,为惜春光一夜寒。

龙女留别光远

负妾当时寤寐求,从兹粉面阻愁繆。

空宫月苦瑶云断,寂寞巴江水自流。

答龙女

澹荡春光物象饶,一支琼艳不胜娇。

若能许解相思佩,何羡天仙渡鹊桥。

催装诗二首

玉漏涓涓银汉清,鹊桥新架路初成。

催装既要裁篇咏,凤吹鸾歌早会迎。

宝车辗驻彩云开,误到蓬莱顶上来。

琼市既登花得折,永将凡骨逐风雷。

该故事和唐“柳毅传”故事类似,另外区域内土家族还流传有“狩猎郎和龙女”故事。这类故事一般附着地方风物,并有丰富的想象力。明月峡龙女,给今天的明月峡旅游开发增加了文化气息,让人们到明月峡既可以欣赏美丽风景,还可以品鉴民间文学。

(五)龙报恩类型

古今中外不乏报恩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对衡量一个人高尚与否的道德判断和维持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彭水地区流传的龙报恩故事,可以看到彭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恩”的不同界定。“旋龙”故事讲述唐家香案底下小水塘里面的长虫因为受唐家香火供奉,修炼*。为了报答唐家恩情,龙将荒山坡平整为良田赐给唐家。彭水流传的民间故事中龙外形像蛇,头顶两个弯弯的角。这类故事的创作和流传教育人们爱护自然,护卫生灵,行孝积德,必有善报,这类故事的创作和流传同时也为彭水乃至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六)其他

彭水人民的日常生活在,龙无处不在,以龙洞、龙潭、龙滩、龙湾、龙岩为地名随处可见,男孩以龙为名,调皮的孩子叫做“扯皮龙”。彭水区域内流传着木匠智教“扯皮龙”、火龙单、无名洞等“龙母题”故事,还有青龙谷、盘龙山、旋龙山、青龙洞等“龙”地名。

作者建议

彭水位于武陵山区,乌江流域,属古代巴国之地域,从前辈研究成果看,巴族最早分为龙蛇巴人、白虎巴人、鱼鳖巴人三支,龙蛇即为巴人的图腾。彭水挖掘“盐丹文化”可和区域“龙文化”结合,《太平广记》“盐井瑞龙”条记载:王蜀时,夔州大昌盐井水中往往有龙,或白或*,鳞髭光明。搅之不动,惟沮沫而已。彼人不以为异。近者秭归永济井卤槽,亦有龙蟠,与大昌者无异。识者曰:龙之为灵瑞也,负图以升天,今乃剑于卤中,岂能云行雨施乎?盐丹与“龙”是分不开的。另外在阿依河青龙谷、青龙洞景区建设中,凸出民间故事与龙门凌空、水旱双龙洞景点的融合,加强文化底蕴。“龙母题”故事,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产物,表现了彭水人与龙息息相关,龙在彭水无处不在。在当前盐丹文化、民族文化、流放文化、黔中文化及旅游开发中,挖掘“龙文化”,凸显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厚性,让民间故事与旅游开发结合,每个景点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出处,文化与旅游结合,走进彭水,欣赏山水、品鉴文化。

关于作者

陶波,云南曲靖人,贵州省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社科研究所负责人,主要从事乌蒙山区民族文化与民俗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