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庙会风情之东山观景上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东山即大伾山,古称黎阳东山(见《水经注》),因处在浚县城东,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东山。大伾山既拥有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实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怀古抚今的风景名胜之地,所以,赶正月庙会的人,几乎没有不游览大伾山的。

为什么叫“大伾山”呢?据《辞海》解释:山再成曰伾。也就是说,大伾山是两次造山运动造成的。大伾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生成。那时地球上还没有恐龙。当地民间传说,二郎神担山赶太阳,挑的就是这座大伾山与对面的浮丘山。二郎担山的那条扁担化成了绵延四十五里的“火龙岗”。

常言道:登上大伾山,做回活神仙。大伾山海拔米,它既没有华山的险峻,也没有*山的雄奇,可是,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曾记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大伾山因此被后人称为“禹贡名山”。明嘉靖《浚县志》记载,汉光武帝刘秀打败王郎后,以幽、并二州取天下,在大伾山巅筑青坛祭天;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君主帝王也曾登山揽胜;《三国志·魏书》记载,建安四年(年)秋八月,曹操为攻克袁绍,进*北上:“公进*黎阳”。指挥攻袁战役,当时的黎阳城就在大伾山北麓。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曾作《黎山赋》传世;唐朝王维、宋代范成大等著名诗人也吟诗称颂;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在大伾山上设堂讲学,留下了大伾山诗赋名篇;明末书法家王铎在山上留下三篇题记。大伾山之所以名人纷至,是因为山上松柏苍翠,寺庙毗连,青石峥嵘,气象万千。山上有从北魏至清各个朝代的建筑群9处,最著名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石佛。大石佛有多年的历史,素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美称。大伾山风光秀丽,古迹荟萃,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可见,大伾山既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灵山,也是一座诗山,一座中国历史文化丛林中的山峰。

百猴路

百猴路位于浚县大伾山新建山门东,自山门上至桥上桥,总长米,宽5米,分7级共阶,青石栏杆,根望柱和块栏板上雕刻着只形态各异的猴子,是浚县著名艺术家“泥猴张”的作品,由屯子镇郑厂石匠雕刻而成,创建于年8月。

栏板、望柱上的猴子有抓耳挠腮的,有大展拳脚的,有金鸡独立的,谁也不重复谁的动作,谁也不模仿谁的姿态;每个石猴的面部表情也都惟妙惟肖,嬉笑怒骂各不相同,让人看了忍俊不禁。每根望柱下方的栏板上,都雕刻着一个小故事,有吹吹打打婚嫁迎娶的、有猴子捞月亮、有民间游戏“摸瞎”等。栏板上雕刻的猴子多则几十只,少则几只,每只猴子无论大小,都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雕刻者大胆想象,利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塑造出的猴子既保留了泥猴的神韵,又具有石雕艺术的风格,是浚县民间艺术的代表作。

恩荣坊

恩荣坊为四柱三间五楼式青石建筑,造型古朴,雕刻精美,艺术价值极高,这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年)皇帝为表彰工部主事孟楠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孟楠的父亲孟含霓是南京工部主事,祖父孟继是按察史。牌坊原在卫贤乡北大街,8年春,为妥善保护该坊,将其搬迁到了大伾山的百猴路上。这座牌坊因雕刻图案精美,俗称为花牌坊。它共分七层,竖匾上刻着“恩荣”二字。第一层刻二龙戏珠;第二层刻“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层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第五层上刻“竹林七贤”图,“竹林七贤”是指魏晋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常闲游于竹林,品酒赋诗,临流舒啸,所以号称竹林七贤。这一层雕刻的正是他们相与往来,高谈阔论的情景。第六层刻“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并有题记。最下一层刻的画面上共有16个人物,有骑士、仪仗、随从、上方还有仙人,有意思的是,画面前方刻一扇房门,房门半开半掩,一人从门内掩身向外张望。整幅画面描写了“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真是匠心独运。

过去这座牌坊顶上还有一座小牌坊,人称“牌坊摞牌坊”。相传孟楠建牌坊时,需要占用赫家的地方,赫家七八岁的儿子赫瀛上前问道:“你建牌坊占了俺家地方,将来俺家要出了大官,牌坊建在哪里?”孟楠对他不屑一顾,随口说:“真要出了大官,就建在我家牌坊上边”。谁知后来赫瀛果然高中进士,任了御史,孟家只好让赫家将牌坊建在自家牌坊顶上了。可惜“四清”运动时,小牌坊被拆掉。后来,大牌坊的雕刻又遭破坏。

桥上桥和玉镜池

传说玉镜池是当年天仙玉女的梳妆镜。有一次,吕洞宾赴蟠桃宴喝醉了酒,偷偷将玉女的梳妆宝镜揣入怀中藏在了大伾山石崖下。事不凑巧,这件事被张果老看见了,觉得吕洞宾做事荒唐,就骑着驴追赶。由于张果老急于见到吕洞宾,就不停地用鞭抽打仙驴。来到大伾山过桥时,仙驴心中觉得委曲,便发脾气一下将桥踏平了。结果,张果老从驴背上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他觉得自己因多事吃了亏又丢了面子,便生气地扭头就回,发誓再不过问吕洞宾的闲事。后来,山洪将桥面淹没,香客朝山拜佛过不去,就埋怨吕洞宾。吕洞宾自知理亏,就从蟠桃园里移来一座小拱桥架在原来的桥上,形成了这座桥上桥。藏在大伾山石崖下的那面镜子也就成了今天的玉镜池。

桥上桥为双层结构,青石起拱,汉白玉栏杆。站在桥上西望,浮丘山宛如龙舟漂浮。

天齐庙

天齐庙坐落在大伾山南侧,正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飞虎。山门外左右两边有四尊神像,是当年跟随*飞虎镇守朝歌城四门的大将:*明、周纪、吴千、龙环。入山门进院,古柏参天,殿宇井然,两侧东西廊房各七间,内塑十大阎王像,俗称“阎王殿”。阎王本是佛教24天中的阎罗天,不知什么时候被一分为十,成了十大阎王,这十大阎王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十大阎王具体负责善恶赏罚。墙上壁画绝妙异常,这是人们美好理想的折射,是对罪恶行为的诅咒。它缘起佛教宣扬六道轮回思想,画面阴森恐怖,地狱酷刑令人毛骨悚然。据传说,人活时从善积德,死后就投胎转世,若是作恶多端,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遭受壁画上锯解分尸、狼牙树、下油锅、捶捣磨研、黑狗舔血、百蛇吞咬等酷刑厉法的惩罚。迎面为正殿三间,建于高台之上,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四周回廊,绿色玻璃瓦覆顶,雕梁画柱辉煌壮丽。门前两根石柱上精雕滚龙飞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艺术价值颇高。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飞虎,他原是殷纣王手下一员大将,由于纣王荒淫无道,不辩忠奸,*飞虎就造反杀出朝歌城,投奔治国有道的周文王,在周灭殷时战功显赫,功与天齐,被姜子牙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

出天齐庙向东,穿过柏林小径,遥望山下,便是当年的*河故道。多年前,*河从山脚下流过,当时,浚县是大河南北的交通要道,城乘山势,山阻河险,历代为兵家争夺之地。三国时,曹操与袁绍多次交战于黎阳境内。公元年春,袁绍围困白马郡。曹操派关羽袭击袁绍部将彦良,在白马郡展开大战,斩颜良于万众之中。离大伾山东约12公里的地方,就是斩颜良古战场。

在大伾山东北方有个小山包,名叫紫金山。据说隋末瓦岗*程咬金曾在山上筑寨为王,自称皇帝。至今,还流传着一段程咬金吃饺子的故事。传说瓦岗*渡过*河后,占领了大伾山上的黎阳仓,开仓放粮,10天中投奔义*的民众就达20万人。其中,程咬金被封为小寨主。程咬金爱吃饺子,他当了寨主后,就让厨子天天为他包饺子。过去生活困难,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吃顿饺子就等于过了一年。本来他可以做十八年的大王,但因他天天吃饺子,也就象征性的天天过年,结果,仅当了十八天就“下了岗”,至今仍传为笑谈。

太平兴国寺

兴国寺,全称太平兴国寺。创建于宋代之前,寺号是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光义用自己的年号敕封的。如今,院内有一通立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年)的石碑,为《敕赐太平兴国寺记》碑,详细记载了当时有寺无号,众僧人呈报朝庭,皇帝赐封寺号的过程。传说赵光义闯幽州,被金兵追杀,他逃到*河岸边却无舟渡河(当年*河还未改道),金兵追杀至此,赵光义受重伤命在旦夕,这时,兴国寺僧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其救回兴国寺,并轮流照顾,每天替他上药治疗。在僧人们的精心照料下,赵光义伤势痊愈,身体康复了。为送他过河,僧人又历尽周折找到在河上靠捕渔为生的渔翁父女俩,深受战乱之苦的父女俩,对金兵深恶痛绝,听说大宋元帅要渡河,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一个漆黑的夜晚,父女俩悄悄划着小船,躲金兵岗哨,但由于天黑水急,在艰难的渡河中,被金兵听到动静,就盲目的放起冷箭,老渔翁身中数箭,在他奄奄一息之时依旧不忘叮嘱女儿一定将赵元帅送向对岸,渔姑忍着失父之痛,划动双桨终于将光义送出虎口。后来,赵光义登基当了皇上,当见到浚州僧人呈报有寺无号时,不忘当年救命之恩,就用自己的年号封该寺为太平兴国寺,以示对这段铭心经历的纪念。

山门内供奉着风调雨顺即莫礼青、莫礼红、莫礼寿、莫礼海四大天王。迎面看到的就是大肚弥勒佛。有一副著名的对联是这样写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佛家向我们传授的一种人生智慧,心胸宽广,万事看开,知足常乐,自然健康长寿。背对弥勒佛端坐的是地藏王菩萨,这是九华山教主。本来他早就可以成佛,只因他为了拯救地狱中的灵*,曾发下宏愿:只要世上有一个人不是孝子就决不成佛;只要阿鼻地狱中有一个灵*存在,也决不成佛。

迎着地藏殿的大雄宝殿内,供着三世佛,三世佛分纵三世和横三世。纵三世佛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佛。兴国寺大雄宝殿里供奉的是横三世佛。中间这位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前边是他的大弟子伽叶和阿难;一个多闻第一,一个广记第一。右边的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左边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伾山有洞穴八处,在兴国寺就有两处:观音洞开凿于民国初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端坐于洞中;朝阳洞又名紫阳洞,因洞口朝阳而得名,它开凿于明代,里面端坐着文殊、普贤、观世音。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这里就集合了三座山的菩萨。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峨嵋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在九华山。朝阳洞一洞汇聚三座山的菩萨,也非等闲之地。两边龛内是汉白玉雕刻的十八罗汉。此洞有一奇,天将下雨时,洞内四壁渗水;天将放晴时,洞内先干,所以又叫晴雨洞。

寺内有棵奇树,俗称它是眼睛柏。这棵树自上而下,有无数的孔眼,排列整齐,分布点规则。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孔眼,全集中在西侧,东侧一个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传说当年汉光武帝刘秀与王郎作战胜利后,就在山顶筑青坛,祭告天地,庆贺胜利。那时没有礼炮,他们就用射箭的办法来表达胜利后的心情。

当时,刘秀挑了一千名弓箭手,众箭齐发,支支飞箭命中树身,既规则又整齐。当时规定每人射十支,其中有一名弓箭手,由于用力过猛,竟拉断了弓弦,最后一支箭没有射出。至今,这树身上仅留下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箭孔,差一个不够一万。

靠山石崖上是唐代洪经纶在拜过大石佛后留下的题记,是目前发现的大伾山最早的铭文。最后一句“卑环海戢戈”,表达了这位谏议大夫愿刀枪入库,四海安宁的心情。旁边那一方是《魏博将校勒功铭》,它记载了唐朝历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李希烈叛乱事件。平叛胜利后,将士们在大伾山下洗兵冲马,效仿昔日“马援南征,建标于铜柱;窦宪北伐,勒石于燕然。”就在大伾山摩崖刻石,记下了这段历史,想让大伾山永远记下他们的功绩。洪经伦的题记是愿四海安宁,可这方题记记载的却是一次叛乱,前后仅隔四年,这说明在封建社会的晚唐,想安定是不可能的。

天宁寺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古代称“大伾山寺”,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是大伾山上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寺院。寺内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乍一听,百思不得其解,那楼又怎么放得下佛呢?

进山门两边的站神是哼哈二将,为佛祖镇守山门。中国的佛经大都是由印度文字音译的,而僧人念起经来,又很有节奏,旁人听着就像哼哈哼哈一样。这二字包含了佛教的万千教义,后来就演化了两尊神像,它们法力无边,与中国道教里的郑伦、陈奇很相似。

再向里走,左边是地藏殿,右边是天王殿,过二门就是藏经阁。藏经阁建于明代万历三年(公元年),当时天宁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享有中天宁之称。南京礼部应善男信女的请求,准许印造大藏经书一部卷,于万历二年,送到天宁寺收藏,以壮寺色,并因此将大伾山寺改名为“天宁万寿禅寺”。

寺中有一通大名府的告示碑,碑上记载了当时地方官府为了妥善保存经书,在经书送到的第二年就动工兴建了这座藏经阁。并以知府的名义发布一道命令,规定了严格的借阅保管制度,刻成石碑宣谕众人。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晾晒经书。届时,寺僧邀集地方名流阅点品评,四乡群众也趁机一饱眼福。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一个六月六的晾经节,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藏经阁里的经书,于年交于平原省(今新乡)博物馆保存,它是目前我国仅存几部明代《大藏经》之一,历史价值颇高。

楼下塑有一尊千手千眼佛。

大石佛

大石佛高22.29米,距今已余年,在北方的摩崖造像中首屈一指,而且它的开凿年代在全国是最早的,比乐山大佛还早多年,所以专家称之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大石佛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健,反映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特点。与北魏后期尤其是隋唐造像的清秀、匀称的风格大不相同,是我国佛教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佛教自东汉初传入中国,经历了与本土文化抵触、融合的历史,时而兴盛,时而废止。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的废佛运动,称三武一宗灭佛。其中后周世宗柴荣时期,为了巩固其*治统治,就对佛教进行整顿,废除佛寺,天下寺院废除了90%还多,仅当时滑州的所寺庙只保留了3所,黎阳大石佛所在的天宁寺准敕不停废(见《黎阳大伾山寺准敕不停废记》、《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可见大石佛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艺术和宗教价值。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代嘉靖版《浚县志》记载,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听从西方高僧佛图澄的建议,选中大伾山依山而凿。大石佛是一躯善伽趺坐式弥勒佛像。佛有几种印式:向心印、愿心印、触地印、说法印和无畏印。这种姿式叫“无畏印”,即双腿下垂,左手抚膝,右手曲肘前举,手心向外,意思是能够镇除妖魔。当地百姓尊称大石佛为“镇河大将*”。尽管*河早已改道。多年的世间苍桑,有多少过客从他面前匆匆而过,他仍岿然不动。

大佛楼的前身是大佛阁,建于北魏,为五间楼阁。元末被兵火所烧。明代正统十年(公元年),人们重新建起了三间大佛楼,保存至今。

大石佛北边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的书法真迹的摩崖石刻,这是首七律诗: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诗开合自然,收放有度,气势豪放,字里行间如*河之水奔腾湍急,不失大家风范,书法价值也很高。

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年)秋天,新科进士王阳明送浚县名宦兵部尚书王越的灵柩来浚县安葬,他趁此机会登大伾山游览并题诗一首。诗的大意是:拂晓时分,诗人登上山顶。草木经秋,一派萧瑟,寺院里传出稀疏的钟声,更觉寒意袭人。遥望山下,流经几千年的*河已经迁移,河道变成了沃野良田,只有那多少年沉积下来的*沙仍然像当年湍急的河水,在风中旋荡。山水穿过石洞流出来,像龙麟抖动一样熠熠闪光。太阳照上峰头,大石佛顶上的山地,显得格外宽绰。登高远瞩,在北极的方向,宫阙之上呈现出五色祥云。为了饱览秋色,还需向更高处攀登,不难看出诗中流露出世事沧桑,江山依旧的感叹;同时也抒发了旷达、自勉的情怀。最后两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提示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人生哲理。出天宁寺向北山崖上,柏树盘踞石缝,立身崖头,像一位高人韵士。另一棵柏树古拙苍老,像一位罗汉。这就是有名的“秀才拜罗汉”。

明代嘉靖年间,严嵩把持朝*,官场腐败。江南有位举子进京赶考,路经天宁寺拜大石佛,住在了寺里。半夜里有位罗汉来到他面前,说他出身微寒,家境贫困,无力贿赂权贵,劝他及早回去,别去白耽误工夫。他不听,一急醒来,原来是场梦。他心想难道这是佛祖的暗示?但既然已千里来到浚县,就一定要继续北行进京城试试。到京城后,情况果然如那罗汉所说。他榜上无名,含恨离京南行,又到浚县,记起那位梦中罗汉。心想自己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干脆出家算了。可到天宁寺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位罗汉,就站在山崖上四处了望。这时,恍惚中见到了那位罗汉,举子与罗汉扬手打招呼时,他和罗汉同时都不见了。后来石岩上就生出两棵柏树,酷似那位举子和罗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