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簪花习俗,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 [复制链接]

1#

簪花习俗,以花入食……原来古人也“嗜花”!

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年轻一辈还是父母一辈,都相信花可宜情。我们会将一封写有着质朴花语的信笺寄向远方的人,等待故友收获一份感动;我们也会在有阳光照进的角落养一盆鲜花,期待拥有四季留下的一份情书。每一朵花因为注入了人的情感,被赋予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而在古代,那时的人们也在给“花”写着甜蜜的情书,因为他们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

那么,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走进中国的花卉史,共同品读这千年古韵吧!

01悠悠花卉史

花是从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生活的?先从古人的神话故事说起,在《春秋世谱》就短暂记载着一位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颇具神话色彩的信息——“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这位女子就是华胥,她名字中的“华”与“花”有很大联系,它们的本意相同,源于古代花图腾中的鲜艳花朵。

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

到了西周时期,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中记录的铭文里的“华”字,就意为草木开花。

而从文物出土的情况来看,从石器时代开始,古人就逐渐留意身边的花卉了,他们会在粗糙的石器上刻绘着“细腻”的花朵纹样,表达对这些自然之物的喜爱,如在河姆渡文明遗址中就曾出土过有植物枝叶图案的陶器与陶片,并且还发现过荷花花粉的化石。

之后走进有文字记载的时代,“花”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也更为人所熟知。如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就写到:“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而“舜华”就是我们现代常说的木槿花,即芙蓉花。除了“舜华”,《诗经》记载的其它植物种类也十分之多。

木槿花

之后,中国的花卉史大体被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是中国花卉文化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人们的生产能力较为低下,人们对花朵的发现还是处于偶发状态,但同时也已经会利用身边的植物,注重它们的实用性。在《庄子·人间世》中就写过“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我们可以了解到草本植物已经会被当时的古人利用,可食用部分被人们用以饱腹。

自然界中的草本植物

在另一本古籍《夏小正》中也记载了许多实用类植物的名称,其中就有柳、梅、杏、堇菜、芦苇、狗尾草、栗、菊等18种,便于当时的古人考究物候。

与《夏小正》成书时间差不多的《诗经》也有不少关于花卉草本的记载,其记录的植物名类多达一百多种,反映了人们对植物已有一定的认识。如在《小雅·苕之华》中写道的“苕之华,芸其*矣,……苕之华,其叶青青”,“苕”是一种名为凌霄或紫葳的植物,在夏季绽放*色的花(其中,“苕之华”的“华”同“花”)。

凌霄花

还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中的作物“黍”和“山有榛,隰有苓”中的桦木科植物榛树等等,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生物知识。

来到秦汉至盛唐的时期,花卉文化走入了它的渐盛阶段,人们对花卉逐渐有了自发欣赏的能动性,让花卉事业不断发展起来。那时帝皇的林苑就有上千种名花草木可赏,可谓”奇树异草,靡不培植“。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对于花卉草木之美有更热忱的追求。在北魏人杨炫之创作的《洛阳伽蓝记》中便描写过这种景象:“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鲜活的花卉草本居于园林,展露着一种“精致”的美。

魏晋风格的园林

除了这种直观的描写,花卉在文人作品中运用次数也不断增多,如咏花赋就有《菊花赋》、《芸香赋》、《石榴赋》、《桃赋》、《宜男花颂》……还有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以花卉起兴的作品《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以及各类以花卉为主题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

花卉事业发展的势头到了隋唐时期依旧是高歌猛进,寻常人在小家欣赏花卉,文人在园林歌唱芬芳,皇室贵族漫步宫廷后花苑,真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在这个渐盛的阶段,花卉的意味里已加上了人们的感性情怀。

接着走入宋元明清时期,花卉文化迎来了它的繁盛期。无论是花卉种植的普遍性还是花卉相关的文化体系,都在前代的基础更往前发展,满足了当时的人们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个阶段的关于花卉的文献十分之多。

随着私家园林的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就创作了许多花木艺植相关的作品,如宋朝苏轼的《和文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明朝刘侗《帝京景物略》、清朝李斗《扬州画舫录》等等,皆有桃李竹林、菊花牡丹之类,描绘着美丽的花卉池林风景。

宋朝风格的园林

除了这些,当时还有关于花卉的科普书籍,记载的花卉种类十分丰富。据历史考究,宋人著写的园艺书多达几十种,许多当今知名的花卉也被记录在其中,如牡丹、海棠和芍药等等,可见花卉的独立文化体系日渐扩大。

这个阶段,人们游赏花市的风习日渐兴盛,花卉发展更加产业化和规模化。人们在市井生活中就可以游乐赏花,表达自己的情丝。在北宋张邦基的作品《墨庄漫录》就记载了“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的花会盛况。

热闹的宋朝花市

当然,这个时期花卉文化如此发达,也有文学艺术创作的加持。此时,诗词文学作品数量浩瀚,花鸟画类作品繁多,其中刻画的花卉品格与人的精气神相契合,寄托了人性的情感和理想信仰,从花卉的外在美表达逐渐深入到人的品质、民族的文化符号象征表达等等,使花卉文化更具深度,展现其丰富灿烂的面貌。

02名花品赏

有俗语,花有“十友”——兰梅菊莲栀桂,腊梅瑞香海棠茶蘼,花卉草本亦有“岁寒三友”松竹梅,更有四君子“梅兰竹菊”。那么,我们就详细读读这些名花的故事吧!

兰花

兰花,在古代被称为兰穗,受人们的喜爱。古人种植兰花,从宫廷私家园林发展到一般园林,种植方法从采集野生兰花到人工培植不断发展。与兰花相关的专著也有不少,如《本草纲目》、《滇南本草》、《兰易十二翼》、《兰史》、《兰穗同心录》等等

宋代诗人*庭坚擅长栽种兰花,他就写过关于兰花培植的方法:“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

当然,人们喜欢兰花,不单止是因为它的外形,还有在它身上寄托的人性情感。古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相关兰花的作品,如元朝余同麓的《咏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明朝刘伯温的《兰花》“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还有相关的兰花绘画作品多达几百幅,反映了古人对具有君子品格的兰花的欣赏之情。

莲花

莲花

莲花,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很长,可被称为“活化石”了,是古今人都喜爱的水生花卉。关于莲花的文学作品也十分多,如我们十分熟悉的杨万里的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然,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度展示了莲花的崇高品格。

并且莲花与佛教联系紧密,通过观察一些佛像,我们可以发现以莲花为座的神像造型很多,反映了莲花的脱俗清净与佛教信仰的吻合。莲花背后寄托的类似清廉高远的品格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人。

木雕的莲花座

菊花

菊花生活在中国的时间也很悠长,并且种类繁多,它既可被观赏,也可被食用、入药。关于菊花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礼记·月令》,其中这样描述:“季秋之月,鞠有*华”,可以简单看出菊花的外貌特点。

而药用的记载可以在我国早期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获悉,其对“鞠华”(菊花)的价值记述如下:“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菊花的功效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文学方面,菊花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成为了一种情感符号和民族审美的象征表达。当然,要谈到比较著名的与菊花相关的作品,离不开我们的“爱菊人士”陶渊明。他在《饮酒》中写过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一股开阔悠闲之气,在《归去来兮辞》写过感言““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展现了菊的坚毅,也表达了作者的坚毅。

陶渊明与菊花

除了陶渊明留下的这些作品,还有一首为人熟知的《题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不过从此诗来看,其对菊花的赋值与陶渊明大为不同,少了一股高洁豁然之气,多了一份大大的“杀气”。

当然,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当时群众办花市赏菊花的风气也给文人提供了很多写作素材呢!当时的花市盛况场面是如何的呢?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在清代顾禄的作品《清嘉录·菊花山》中如此写道苏州虎丘的赏菊境况:“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或于广庭大厦,堆叠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为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可谓是满城泛起菊香,市井皆有菊花赏。

除了兰莲菊,受古人喜爱还有李白笔下“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着”的国色天香——牡丹、“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梅花、“落英缤纷”的桃花……就这样,品一杯茶,赏着这般芬芳,便可换得生活的情趣!

03花与民间习俗

民间关于花的传统节日有花朝节,俗称“花神节”。历史上,花朝节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是谁?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花朝节不断发展,在唐朝时期成形,延续至今。

过花朝节的古代女子们

它的庆祝时间一般是农历二月(实际日期会随不同地区的习俗不同而不同),这个时候也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时节。

古人的花朝节日风俗有很多。人们可以在节日期间外出踏青,赏花市,到花神庙游玩。巧手的古人还会制作“花神灯”挂在花树上,寄托自己的心愿。当然除了花神灯,古人还擅长做簪花,佩戴在头上。在宋朝的一篇文章《洛阳牡丹记》中这样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展示了人们无论男女,无论贵贱都沉浸在这种“簪花”的快乐中。

喜爱簪花的宋人

另外,花朝节期间人对吃什么也有讲究。人们会去挑野菜,也会运用花与米来制作花糕来品食。花与谷物的混合带来全新的芬芳使制作花糕的习俗在宫廷与民间都流行开来。

而关于具体的食花习俗,古人也有花馔文化。鲜花入馔的食方随着朝代的变化而不断增加。最开始,古人食花的种类比较单调,以菊花为主。

但进入了唐宋时期,花的种类变得丰盛,已经可以品尝“百花”了。以宋朝为例,人们已经会用梅花、芙蓉花、栀子花等入馔,并且烹饪方法多样,或蒸或煮或焯。

花馔食品

在《山家清供》中就记录过宋人以梅花为材料制作“梅粥”的方法:“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一道简单又美味的“花菜”。

梅粥

到了明清时期,古人还会将花进行“拖面油炸”,变成一种香脆可口的美食。除了油炸,鲜花也还可以用来当馅食(即糕点之类)。如在清代饮食类著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这样写道制作桂花馅食的方法:“盐糖渍受,造点做馅,味皆香美悦口。”

现代的桂花馅食

所以说,中华民族是爱花的民族,老百姓们可以一起欢庆花的节日,用花来修饰生活,这也正正展示了这个古老的民族对生活的永恒热爱。

历史上的古人懂花,那些花儿也懂人。历史书卷上留下的每一句“花语”是古人的告白,也是花的回答,都留给我们这些后人慢慢品味。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薄凉,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看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