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改善城乡环境,提高市民文明卫生素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从今年3月1日起,市爱卫会、市新冠肺炎防控环境整治组在全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按照分区域、分时段、分重点的推进方式,围绕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商务楼宇、绿地公园、环卫设施、农贸集贸市场、沿街门店等七类重点场所,集中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环境卫生清洁、春季突击灭鼠、蚊虫孳生环境控制、查缺补漏等五大行动,构筑基层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
啥是“爱国卫生运动”?
80后、90后可能不太了解
但这是很多人的记忆....
爱国卫生运动是怎么回事?
亲历当年“星期四大扫除”
以前的爱国卫生运动是怎么开展的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星期四,是里弄大扫除的日子。每家每户不但要出人,还从自己家拎水出来,参加大扫除,这是当时上海里弄里爱国卫生运动的“标配”。
那时的里弄,没有什么物业,也没有专门的保洁员。里弄里的清洁卫生全靠街坊邻居们的自觉行动。
记得小时候,我居住在现今北外滩地区的余杭路上,前门是马路,后门则是在余杭路27弄弄堂里,属典型的旧式里弄房屋,每逢星期四早上,居委会的干部便会在里弄里吆喝:大扫除了,大扫除了。
于是,人们便自觉地拿着扫帚,穿上雨鞋,拎着盛有自来水或园子里井水的铅桶或脸盆,对里弄里的角角落落进行清扫,其乐融融。
我们里弄后门旁转角处,放了一只专门供居民倒湿垃圾的泔脚缸,虽然每天傍晚有专人来收运这些湿垃圾,但居民在倾倒时,往往有剩菜、烂菜掉落在外面,转角处特别脏。特别是夏季,泔脚缸里的剩菜、烂菜等会发酵,散发异味,还会引来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四害,许多居民都不愿打扫这块地方。我家中长辈便主动承包了下来。每次里弄的“星期四大扫除”,长辈们不但将里弄里的道路打扫得一尘不染,还将泔脚四周冲刷得干干净净,路过的人都说27弄的泔脚缸“是最清爽的”。
大扫除时,因为没有井,我们家用的是自来水。那时的厨房里有好几只水龙头(每个家庭都装有小水表),盛水的人一多,大水表供水的速度便跟不上,水龙头里出来的水流量,有时简直就像是眼泪水那么细,要等着盛满一脸盆或一铅桶水,往往要等数十分钟。有时实在等不及了,便先打半桶水去冲刷路面。后来,街坊邻居觉得这样盛水,大家都浪费时间,便决定一次一家盛水,轮流冲刷路面,这样既提高了冲刷效率,又不会因集中盛水,造成自来水变眼泪水。
当时里弄有一个卫生站,有专门的卫生员。这些经过培训的卫生员,承担着居民们的一般小毛小病的诊治工作:如测量体温、血压等,且配有红药水、紫药水、碘酒、纱布等,能帮助处理居民的小伤口,还帮助居民打针、输液。居民们亲切地叫他们:家门口的“赤脚医生”。除了这些工作以外,卫生员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里弄每次“星期四大扫除”的组织发动工作并及时向居民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记得里弄卫生站的卫生员姓俞,大家都叫她俞医生。小时候,我经常生病,打针吃药是常事。因为经常到卫生站打针,俞医生一看到我,便知道我又病了。有一次生病,我实在没力气去卫生站输液,父母便请俞医生来家里帮我输液,一边输液,她还一边跟父母讲解防病知识,至今我都记得她的话:春秋天,小孩子不要捂(穿太多),要多锻炼。正因为俞医生的这句话,父母把我送去打篮球,后来我还成了一名少体校篮球运动员。
当年爱国卫生运动在各地相当普及,居民大会、向阳院、小小班、纳凉晚会上等都会有宣讲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批评不守卫生的习惯与现象。居委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一期黑板报,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好处,普及除四害的知识,表扬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好人好事。有一次,家里的长辈上了居委会黑板报好人好事榜,他们乐得像小孩似的,一连几天都去看黑板报,直到黑板报换了新内容。
后来,余杭路上的这些旧式里弄房子被拆除了,街坊邻居也各奔东西,里弄大扫除也成了过去时。
“星期四大扫除”和里弄卫生站,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为里弄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整洁作出了贡献。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年的许多里弄已经消失,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星期四大扫除”随着里弄的消失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居民们就近看小病,可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然而,那些延续了多年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的做法,并没有随着里弄的消失而消失,至今还留存在曾经生活过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记忆中。
面对疫情,“爱国卫生运动”老树发新枝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龙钢
图片:王美杰马松杨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