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烈阳炎炎,河畔与村边的柳树,传来虫儿不停地鸣叫。让你中午时分想午休也是搅扰一番。后来,那种虫儿也叫蟋蟀,它不光在白天叫声不断,夜晚也是时叫时歇,天下太平,四方无事。就有了“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诗句,人们开始注意到蟋蟀与节令有着密切的关系,天热时生活在野外天寒时就会登堂入室,寻找温暖的地方。
宫廷葫芦虫具到后来,开始斗蟋蟀成为了我国民间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据考证大概是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开始的,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安宁,它被称为唐代盛世,从李隆基到民间百姓,享乐腐化之风蔓延,这项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历千年而不衰。从古至今,自宫廷到民间,喜好此戏者大有人在,以致历史上竟然出现了几个有名的“蟋蟀宰相”、“蟋蟀皇帝”、“蟋蟀相公”;至于乡村民间的“蟋蟀迷”更是数不胜数了。
树上的蟋蟀近世最著名的研花大家首推天津的陈锦堂,其制情调高雅,手法娴熟,可称花葫芦的代表作,他制作的一件鸡心葫芦,上摹山水人物图处有一株苍松,曲干磷,枝叶繁茂,傍水而立,松下一茅庵,旁立一拱手做告别状。水中有一舟,舟坐一人,划水渐远,远处水中山峦起若有似无。整个构图布局匀称,场景开阔,层次感极强,大有中国山画之意蕴,且兼浮雕之立体感,另一件为花瓶式葫芦,上画梅竹石图幽恬淡,有王孟之诗意。陈锦堂之作有时以研花与火绘相结合,融国画,雕塑技巧为一体,能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葫芦虫具的鉴别与收藏
葫芦器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清代的宫廷里被视为“御府文房之绝”而备受宠爱。在它沉寂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又以其不衰的魅力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但鸣虫爱好者对葫芦虫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还出现少数以鉴赏收藏为目的的葫芦器鉴赏收藏家,天津万水强,多年来致力葫芦器的鉴赏收藏活动,成绩斐然。他对葫芦器一片痴情,且具有独特的鉴赏眼光。他的收藏品不但数量多,而且多为精品。他经营的万宝斋也是以高级葫芦器为主,引来了海内外的不少同好。另一个著名津门的收藏家是张文斌,他生前收藏的葫芦虫具多是清末制品,精美异常。对于这些收藏家来说,他们的深刻鉴赏能力是长期练就的,一般人难以达到。作为般的鸣虫爱好者,能够进行初步的鉴别与保养也就够了。
(一)挑选
葫芦虫具有实用和观赏两重价值,挑选葫芦也应该从这两个角度来考作为一般玩爱者来说,应该侧重于前者;而对鉴赏水平较高,也较有经济能力的收藏家来说,重点考虑的是后一种作用。
所谓“实用”,就是要联系自己所畜养的鸣虫的种类,选择适当的葫芦,以利鸣虫的生长和发音。葫芦有多种造型,内部构造也有差别,而这些都是与鸣虫的种类相联系的。比如说棒子葫芦是专用以畜养蝈蝈的,其粗细长短,也都是根据蝈蝈的鸣声特点而设计配置的。如果用蟋蟀葫芦畜养蝈蝈,就无法充分发挥其鸣声的特点。同样,用蝈蝈葫芦畜养蟋蟀,不但会贻笑大方,甚至使蟋蟀难以正常地生长。葫芦与鸣虫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不是什么人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历代玩虫者实际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因此,选择葫芦首先要“对路”。
实用的第二个含义是要结实耐用。古人曾提出挑选葫芦的四字原则,日“紫、润、坚、厚”,后两个字就是指的结实耐用。虽然孔子曾经把葫芦说成是无用之物,但作为虫具的葫芦,历来是很贵的。且不说清代的个上品葫芦需“数十金”才能买到,即使现在的一个很普通的葫芦,亦需几十元乃至上百元方可到手;稍有品位的则需上千元才行。对于一般玩虫者来说,花这样的价钱买个葫芦揣在怀里,也算是奢侈品了。正因为此葫芦的结实耐用不容忽视。
套蟋蟀一般来说,葫芦愈厚愈结实。挑选时应用食指和拇指捏一捏,感觉一下葫芦的厚薄,大体上可以感知。葫芦熟得愈透愈结实,尚未熟透的葫芦晒干后也许比较厚,但不坚固。检验的方法是,当年采摘的葫芦,色愈黄熟得愈透,色淡甚至发白者就没熟透。另外可以用手指敲一敲葫芦,若声音清脆明亮,似有金属之声,便是熟透结实的葫芦;若发音沉闷,甚至有“扑、扑”之声,便不结实。还可以用直观的方法,若发现葫芦表皮细密,光洁度高,以指甲掐无痕,就是基本成熟;表皮结构松散,暗淡无光,一掐即有凹陷,便为劣品。最后,紧握葫芦,若稍一用力,即有变形,乃至内壁“劈啪”作响,肯定不坚固;反之,即为熟透佳品。
若从审美角度挑选葫芦,要求就更高了。在首先要实用的前提下,不同种类和葫芦虫具尚有各自的要求,但大略言之,不外乎形与色两端。形葫芦的造型,要求周正而匀称,给人以美的感觉。不论本长葫芦还是范制葫芦,各个部位都要端正无偏斜。若从上部看,口很圆;从底部看,腹部的外形也要呈圆形;从侧面看,葫芦两侧的曲线要对称;脖要正,底部浑圆或平整,脐眼要处于在底部正中央。匀称主要指葫芦的口、脖、腹者的粗细要协调,比例要恰如其分。另外口、盖的配置,大小厚薄要与葫芦体相匹配。一般说来,范制葫芦因属人工所致,较易达到这些要求,而本长葫芦能符合这些要求的极少。
精致的葫芦虫具葫芦的皮色极重要,四字原则中的“紫、润”就是对此而言的;事实上,葫芦器之为人宠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葫芦具有独特的色泽,洋溢着一股清新的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葫芦的本色是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由浅入深,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真正达到紫润”的葫芦,除了人工做老之外,是玩好者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把玩摩挲的结果。所以愈是皮色发紫的葫芦,证明它的历史愈久,更能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价值也愈高。不过,真正自然变紫的葫芦精品,大多成为艺术博物馆或鉴赏家手中的收藏品,或者作为古董卖来卖去,其实用基本不存在了。
二)鉴别
紫色葫芦有真假之别,要注意区分。有人利用人们对葫芦器的崇古心故意做老,即使当年的新葫芦,加以染色后也可以变得色若蒸栗,古香,而且几可达到乱真的程度,所以要善于识别。二者的区别在于自然变紫的葫芦既紫且润,即前人所说的“紫润”;做老的葫芦虽紫却不润。“润”是指葫芦表面的光泽,均匀柔和,感觉舒适,似乎是从葫芦表皮内部散发出来的。
做老的葫芦虽能做出假色,却没有这种内含的润光;即使有光泽,也是核桃油涂抹而成,光线生硬刺眼,一看即知是外加的浮光。其次可以从葫芦的内壁来判断。自然变紫的葫芦因年代久远,内壁较为陈旧,呈灰黑色,并偶有鸣虫啃噬或虫蛀的痕迹;做老的葫芦一般是以紫红色液体浸泡而成,内壁新鲜平整,与表皮的颜色相似,浸染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三,自然变紫的葫芦因是人把玩日久而成,所以光线照射愈多的地方和抚摩愈多的地方,色泽愈重,比如范制葫芦的花纹图案等凸起处,及葫芦的上部颜色就重,而凹处及底部颜色就浅:做老染色的葫芦恰恰相反,凸起部位的颜色因长期摩擦而变浅,凹陷部位的颜色反而要深且全器颜色上下同色,毫无差别。如将上述几点综合考虑,基本可以分辨出紫葫芦的真假。
在市场上所见到的葫芦,能达到紫润者毕竟极少,况且价格极昂贵般玩赏者根本买不起。最多者颜色发黄,稍有深浅之别。当年的葫芦色愈重熟得愈好,几年之后就能玩出“古色”来。色较浅者熟得不透,以后变色的速度也比较慢。作为一般爱好者,只要葫芦表皮光洁无瑕,颜色发黄,即可视为佳品,没有必要在色浅色重上讲究太多;更不应该存在愈古愈好的想法,因为从实用的角度看,毕竞新葫芦的使用寿命更长,这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范制、火绘、砑花等用特种工艺制作的葫芦,主要看各人的兴趣,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要制作精细,无大毛病,可按照实用和美观的原则各取所爱。不过这里应当提醒,当选择火绘葫芦时要特别注意质地的优劣,尤其在购买器身布满火绘花纹图案的葫芦时,更需格外小心。根据一般规律,凡是葫芦满布火绘图案(常见的有云龙纹、牡丹纹等)者表皮多有伤残或黑斑,甚至有挖补修整,只是被火绘的痕迹所覆盖,不易发觉。但只要细心察看,总可以发现其中的破绽。另外砑花葫芦也可能掩饰葫芦上的裂纹,亦应引起注意。
(三)保养与收藏
葫芦虫具比较娇贵,要注意保养收藏,只要保养得当,不但经久的用葫芦的质地松软,但干后又变得很腕,尤其是使用多年的老葫芦,纤细而且会进一步增加它的审美价值。
维质老化,极易破碎。因此在使用存放时都要格外小心。玩虫者为了保护葫芦,喜欢缝制一个锦套,将葫芦装人套中。曾见几具晚清葫芦,但葫芦上好,锦套也做得十分精致,同样算得上一件工艺品,早年的锦套均为丝绸缝制,有的中间还夹着棉花,上面绣着精美的花纹,颇厚实,套口有丝绳系住。
近年葫芦市场上已有人专门出售这种模仿古代的葫芦锦套,色彩斑斓,做工亦不错,销路挺好。选择这种锦套大小要与葫芦合度,但要稍高于葫芦,系上口后要连整个葫芦都紧紧扎住。这种套既可以保温,又可以保护葫芦表皮不被磕碰,还可以防备葫芦盖脱落下来,对葫芦确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使用葫芦时要轻拿轻放,不要与硬物、利器相碰,揣人怀中时要注意是否放在了实处,存放时不可置于高处或平滑的地方。葫芦精品一般还要特制小匣,中设海棉锦缎,将葫芦安放其中。平时要将葫芦放在干燥通风之处,夏天多雨季节应经常拿出晾晒。当发现葫芦受潮而发霉,要迅速放在太阳底曝晒,擦去葫芦上的霉斑,以核桃油涂抹浸润,再置于干燥处为保证通风,平时要将葫芦盖拿下,与葫芦分别存放。
葫芦易虫蛀。养虫过后应将葫芦内的残食及粪便清理出来,保持内部清洁。根据经验,经过煮沸的葫芦较少生虫,可能是经过灭菌消毒的缘故。有人为了防虫,在葫芦内放人樟脑丸,结果发现来年养虫易死,看来此法不可取。行家经验,在葫芦内放人一些花椒,防虫效果甚好,下次畜虫前用浓茶水涮过,对虫不会有不良影响。
葫芦无论使用还是收藏期间,都应该经常把玩摩挲,或以细布擦拭。据有经验者说,手上愈有汗愈好,这样可使汗水浸入葫芦表皮下,使葫芦色泽变得更重。以布擦拭前,可先涂一层核桃油,浸润一时,然后用力擦之。布不宜太粗,以毛织物最好。如此日积月累,葫芦光泽便会变得更加光润可爱。
天然葫芦虫具精品葫芦被玩家视为珍宝,除精心保养收藏,一般不轻易示人,唯恐消有闪失,有所损伤。据说某君有一上品官模,平时倍加珍惜,偶有人相过目,以开眼界,央之再四,方才应允。先令客人正襟危坐,然后小心翼翼从匣中取出,待客人牢牢接住,方敢松手,此君仍不放心,一面谆谆叮咛,一边在葫芦下做出接物状,以防葫芦万一坠下,能随时接住也,方敢松手。玩家对葫芦之珍爱,于此可见一斑。
葫芦“做老”的方法葫芦器所以受人青睐,除了它天然的质地,巧妙的造型,还在于它的色泽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葫芦器经过年深日久的把弄,由黄而红,由红紫,给人以深沉凝重,古色古香的感觉,相对来说,时间久玩的葫芦它的色泽愈浓重,审美价值愈高,而经济价值也随之提高,因此,就像在其他古董行业里一样,葫芦虫具也出现了做老的现象。做老亦称“做旧古董行业的一句行话,说白了就是作伪,将新造的票品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在外观上给人以“古”的假象,以求高价,如将伪造的青铜器用特制的溶液腐蚀,再埋入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器皿表面锈迹斑斑,俨然千年古物。
将石器放在烈日下曝晒,再浇上开水,可以造成表面的裂纹,也会给人以“古老”的印象。所以做老并不单指色泽,颜色做老只是其中的一项,作为商人做老是为了赚钱,说到底是一种欺骗行为。但不可否认,换一个角度看,做老也有它的正面作用,就是确实能增加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新葫芦经过做老,如果技术高超的话,确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外行人根本难以看出;有时甚至连内行人也难以判断。如果做老不是骗人而仅仅作为个人玩赏,倒也是有益无害的事情。现介绍二法,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1.照晒法此法很简单,把葫芦放在日光下直接照晒,要比保存在室内变色快得多。晴天时将葫芦放在露天,日光愈强愈好。冬天放在向阳的窗台前。要注意经常转动葫芦,使它的各面着光均匀,否则会造成色泽的深浅不同。夏天可以经常往葫芦上涂抹汗水,并用核桃油涂擦,这样可以加快它的变色速度。同时,还要经常用细布擦拭,色泽会更加柔和。如此照晒与擦拭相结合,质地较好的葫芦一二年的功夫即可变得金黄灿烂,甚至黄中有红。用做老这种方法,葫芦的色泽较自然。因为此法基本上仍属于自然变老,只是加进了若干人为的因素,使它的变色速度加快了。
2.煮色法这是一个传统的方法。即把葫芦放入极浓的红茶水中浸泡或煮沸,茶色浸入皮内,葫芦的色泽就会变深。若葫芦质地较硬,浸泡的时间要长,质软的葫芦则时间要短一些,用红茶煮出来的葫芦显棕色,而用孩儿茶煮出来的葫芦显紫红色。
除用茶煮,还可以用红木末煮,效果亦很好。把红木的锯末倒进锅里,加水煮沸,将葫芦浸入。若是新红木末,则上色快,色彩艳丽;老红木末,则色彩较暗,煮之前先用破葫芦试煮一下,如果颜色不能令人满意,可往水里添加一些染料调整一下。加黑色颜色暗,加红色颜色艳,加黄色颜色淡。经过几次调整,就可得到自己满意的颜色。
煮过后从锅里捞出来,用清水将葫芦表面的浮色冲洗干净,可用刷子用力刷一下。晾干后涂上牙膏,以细布打磨抛光。
俗话说:玩虫一秋,玩罐一世。蟋蟀罐、蝈蝈葫芦,以及过笼、水槽、探筒等虫具,不仅是玩虫的必备之物,也是不少玩虫爱好者的收藏之物。在蟋蟀罐收藏领域,有这样一个排名: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由于永乐官窑以及赵子玉蟋蟀罐在的市场上已很难看到,因此明代的蟋蟀罐就成了珍品。存世最早的蟋蟀罐,应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明宣德年制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蟋蟀罐。
朱砂头蟋蟀罐蟋蟀罐有陶、瓷两种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为主,明宣德时烧制的器型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造型有较多变化,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时仍有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