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儿时游戏之二打嘎闻是艺术
TUhjnbcbe - 2024/5/12 17:3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花多少钱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儿时游戏之二——打嘎

文/祁河

哎—走咧!噢—来咧!随着保平哥或小卫哥的一声吆喝和几声答应。每至秋冬,大院的男娃们便一个个窜出家门,一溜烟地跑到房子前面的空地,准备开始玩一场打嘎的游戏。

当时对这个嘎还不会写,也不知这游戏为啥叫打嘎?只是学大孩儿的样子,将小木棍削成拇指粗、十厘米左右长、中间粗两头尖枣核形嘎仔儿。再找一根长四、五十厘米的木棍,或宽4-5厘米的木板、竹板一头削成把手,用来打这个嗄。

也许是击打嘎发出木质碰撞嘎嘎清脆的声响,才将这项活动叫打嘎,反正约定俗成都这么叫。游戏的方法及规则基本为这样:先用粉笔或木棍在地面上划条线或方框即锅,然将嘎仔儿放在横线或方框的线上,用木棍将其敲得蹦将起来,再猛地一击出,以打得远者为胜。即可俩人玩,也可大伙玩。人多时一般要分两队,以锤头、剪子、布决定攻守方,攻方先打嘎,另一队将打出去的嘎仔儿接住,或捡起来掷回锅中,再互换下个轮次。

打嘎类似垒球或棒球,打嘎者可守护在方框内,将对方往锅里投掷的嘎仔儿从空中再打出去。由于技术娴熟者有可能将嘎仔儿打得数十米远,因此允许对方按打出距离的一半,或事前规定往回量一定的步数,再往锅里扔嘎。一但投掷不进锅内,嘎落在那里,打嘎者可再次将其打出,这样往往使嘎会飞得离锅越来越远。我们常常从大院的圆门前打到坑底下,再打到汽车队,甚至打出家属院大门外。

打嘎即是有趣激烈的游戏,也是一项低成本的体育运动,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各式各样的玩具,小孩儿的耍货基本靠自己个儿制作。像弹弓、铁环、呲水管、沙包、毛猴(陀螺)、毽子、风筝,包括火药枪、矿石收音机都是自己捣鼓出来的。兴致来时,人随嘎走,跑得满头大汗,使出吃奶的劲抡圆胳膊,力图将嘎打得更远。每当有人将嘎打得飞远,或狂奔接住嘎及投回锅里,都会儿赢得一片大呼小叫的喝彩,气氛十分热烈。

打击点

不过削两头尖的嘎仔儿,要当心工具不称手,容易将自己的指头划伤。有回我用铅笔刀削块枣木嘎仔儿,就削到手指上,疼了好一阵子。另外,打嘎时须让小朋友离远些,不要将嘎仔儿打到谁的身上,以免乐极生悲。一次正在兴头上,高波失手将嘎击中绰号叫大头的头(念sá)上,顿时红肿和渗出血来。吓得一拨人又是给揉头,又是给哄,有的寻红药水,有的吓唬不准告大人。最后还是让大头他妈发现,寻高波父母告状,使全院的大人训刮各自的孩子,甚至没收了有危险的嘎。不过,没几天娃们家又制造出新嘎,包括大头也头裹着纱布回到打嘎的行列。

上中学时,一年学军到长安县拉练,在那里瞅见一伙子乡党也在那里打嘎,有大人也有碎娃。他们一边耍着,一边口里还念念有词:两头小来中间大,枣木疙瘩名叫嘎。搁在地上用棍打,打起小头再打大。

打飞出去

带我们的语文老师李一民说,那ga音应发gá,字写作尜。用树枝在地上写出指着:你看上下两个小字中间加个大字,形象不形象。还解释打尜是流行民间的传统游戏,明《顺天府志》就有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负,曰打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

李老师打开话匣子,打尜各地叫法不一,这个游戏由古代击壤发展而来的。击壤最初是人们投击土块、石块、木棒,以练习掷杀猎物,后逐渐演变成娱乐的游戏。晋人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记述尧帝时代,天下太平,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做着击壤的游戏,一边唱着《击壤歌》。到明代击壤就变成现在的打尜了。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只是教我的李老师已经作古,打嘎的游戏这么多年不见了。写这篇拙文时,查资料有人研究说现代高尔夫运动亦来源于这个古老的游戏。我想哪天寻根木棍削成个嘎仔儿,陪刚上小学的小孙女,能教她也玩上一回。

郝小奇,笔名、祁河,曾任市委副秘书长、西安日报社长。高级编辑职称,现任黄土画派艺术报执行总编。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时游戏之二打嘎闻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