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为父母,恐怕没有一个人没有遇到过亲子冲突。比如,你要孩子马上洗澡,孩子坚持玩完游戏再去洗,听谁的?听你的,就是权威发挥作用,听孩子的,就是父母要做出妥协与让步。
强调权威,孩子迫于压力不得不去,但内心是抗拒的。能量大一点的,就会通过情绪发泄不满,直接抗争。能量小一点的,就会积压在心里,或许憋到叛逆期反抗,或许一辈子抑郁成疾。对于权威型父母来讲,也非常痛苦。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声大喝,孩子就会吓得瑟瑟发抖,屁颠屁颠的做着父母交代的事情。孩子大了,就不那么好使唤了,叫不动、骂不赢、打不过,权威型父母只好关上房门,躲在屋子里无声痛哭。
可见,通过权威来压服孩子并非最佳的冲突处理方式。
02
于是,很多父母跳到亲子跷跷板的另一头,“无条件”的“爱”起孩子来,一旦发生亲子冲突,一概缴械投降,痛快让步。可是,在这种浓浓“爱意”中泡大的孩子,长大后却往往成了白眼狼,不仅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甚至怪罪父母过分的溺爱害了他们。
而处在这种关系中的父母,其实也不是心甘情愿的让步,更像是“惹不起躲得起”,害怕处理不了孩子撒泼哭闹,只能以让步换“和平”。时间一长,父母内心的怨气无处宣泄,直把自己憋成内伤。我们看那些一谈儿女就咬牙切齿、恨不得打死重生的父母,多半是属于让步型。
由此,让步似乎也不是解决亲子冲突的正确之道。
03
那么,面对亲子冲突,应该怎么做?
先讲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就在昨天,我与12岁的儿子发生了一个亲子冲突。儿子前天徒步的时候,因为不小心,踩到了竹子上面,被竹竿绊了一跤,把手肘和膝盖都蹭破了。回来后,涂了红药水,再敷上药粉,打算保养个把星期,伤口也就愈合了。擦伤是不能碰水的,这是常识,可是儿子当天就想去游泳。作为父亲,肯定从他的健康考虑,不能让他的伤口碰水,更何况游泳。冲突因此产生。
儿子想去游泳,要求正当,我要保护他的健康,要求也正当,听谁的?听我的,需要用权威去压,结果是儿子因此产生情绪,至于这个情绪对他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很难衡量,这个风险我不能冒。听儿子的,需要让步,由着他因为贪玩而影响身体健康,因小失大,也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04
怎么办?
无论是听我的,或者听儿子的,都有一方赢,一方输。赢的可能会得到满足,输的一定会感到不满。显然这种必有一方利益受损的方式不是最佳方案。能否找到一个方案,从对抗中走出,既听我的,又听儿子的,达成共赢?
我跟儿子坦诚相告:在你还不能完全对自己负责的年龄,作为父亲,必须对你的健康负责。你的膝盖和手受伤了,应当好好保护伤口,不能碰到水,更不能泡在水里。当然,我也理解你想去河里游泳的心情,也支持你去游泳。那么,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满足你的要求,又能满足我的要求?
儿子刚开始觉得我的话有道理,但又想不出好办法来解决冲突,他还陷入在非此即彼的思维里,认为两个诉求是互相对立的,不可能做到同时满足,因此采取了对抗的方式:反正我要去游泳,无论如何我都要去。
我知道,他这是在试探我的底线。他试探的方式很高明,倘若我从对立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无论怎么做,对他都是有利的。如果我看他态度坚决,不得不让步,他自然得利,如果我因此生气,禁止他游泳,他也会把不愿思考找到共赢方法的帐算到我的头上,造成是我负了他的事实,同样对他有利。
我才不上套呢!我并没有针对他的言论讲什么,只是重复“我党”的一贯政策:欢迎达成共赢,只能达成共赢,但想让我单方面让步,门都没有。在这种“温柔而坚定”之下,儿子只好收起他那套零和的解决方案,开始认真的考虑如何达成共赢的方向来。
05
我要的就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只要大家方向一致,充分考虑对方的利益,怎么着都能达成“交易”。我们深入一分析,我所要的是保护伤口,儿子所要的是游泳。二者其实并不对立,完全可以在保护好伤口的前提下满足他游泳的需求。因此,共赢是可行的。
经过分析,儿子很开心,积极想起办法来。他的第一个提议是用保鲜膜把伤口包起来,再用透明胶一圈一圈缠绕。我说,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儿子就在衣云宿到处找起保鲜膜来,可是,保鲜膜这种在城市里稀松平常的日用品在衣云宿居然行踪难觅:衣云宿都是当天的饭菜当天吃完,不隔夜,所以无需保鲜膜。
儿子有点气馁,我于是建议他向保洁阿姨打听,看看她们家有没有保鲜膜,如果有可以借她们家的。儿子又兴冲冲的跑去问保洁阿姨,阿姨说,家里没有。村里的小店有没有卖?保洁阿姨说,山里人哪里需要保鲜膜。儿子又铩羽而归。
06
好在儿子还算一个越挫越勇的人,他接着提出:能否从不要的裤子上剪一块布下来,用它把伤口包上,再用透明胶在外面缠一圈以防水。我说,好啊,不过布不能防水,恐怕达不到保护伤口的目的。接着,我给他提了一个建议:不必用保鲜膜,用垃圾袋也行,反正都是塑料,是塑料就能防水。儿子一想,对呀,为什么之前总是盯着保鲜膜呢?于是,他找来了垃圾袋。
可是又有问题,儿子问太太要透明胶,太太说没有。这回儿子没有任何犹豫,他向太太要了钱,飞速的跑去小店买了透明胶。回来后,我和儿子一起把他的伤口好好的包裹起来,他开心的跟着小伙伴去河里游泳去了。他还自豪的跟小伙伴们吹牛,他是机械人,膝盖是组装的。
游泳回来后,我检查了儿子的伤口,没有沾到一滴水,我们俩合作想出来的办法奏效了,并且从对抗走出,实现了共赢。儿子非常高兴,在当天的日记里,他详细的描述了这件事,并反复强调爸爸很搞笑,提出了很多奇葩方案。我知道,他实际上是在享受用自己的智慧达成共赢的成就感,我也为他感到高兴。
07
听完上面的故事,亲子冲突的完满解决之道不言自明,就是:走出冲突,保证双方利益,想尽一切办法达成共赢。
当然,其中最大的难点是真正的尊重孩子的利益。作为父母而言,我们习惯把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小baby来看待,经常认为他们的要求太幼稚,太不讲道理,因而不太重视孩子的需求。打个比方,当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因为一颗糖打架,父母会很生气:不就一颗糖吗?给别人就是了,值得争吗?父母可能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一颗糖的价值就像是大人世界的一万块钱,如果别人要抢你的一万块钱,你会不会如此淡定的放手?既然大人做不到,也就别怪孩子做不到。
08
有句教育名言是这么说的:教育是一棵大树影响另一棵大树。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我从中看到的是亲子之间的平等关系——一颗大树与另一棵大树的关系。既然亲子之间是平等的,那么双方就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就像合伙开公司,大家都得尊重对方的利益,不能光顾着自己不考虑对方,更不能一心想占对方便宜。同时,双方都有制约对方的杀手锏,买卖不能散,如果散了,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
也许有家长会说,如果强调平等,孩子还会尊重父母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平等并非均等,而是在同一规则下的同等机会。孩子的能力、担当、责任、经验当然无法与父母等同,但在互相尊重这个共同规则之下,却和父母有着同等的机会。作为父母不能霸道,而应考虑孩子的利益;其次,权威不能带来尊重,只会带来畏惧,要想让孩子尊重我们,只有用心的帮助他们成长,做真正有利于他们的事情。
09
在亲子冲突里,既不能要权威,也不能要让步,只有跳出零和的游戏规则,寻求共赢,才可能彻底的解决。
具体怎么做?问自己的发心吧。任何的技术都有局限,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在正心诚意之下,千变万化才会不思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