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园小梅·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隐逸派诗人。据《宋史·林逋传》载:“林逋,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北宋天圣六年(),林逋在杭州孤山草庐故去,“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赐粟帛。”
关于林逋曾在宁海北乡爵山四顾屏结庐隐居的说法,由来已久,流传较广。以下几首诗据说是林逋在爵山隐居时所作:
小隐自题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鬨然秀发因成二章
其一
麝香眠后露檀匀,绣在罗衣色未真。
斜倚细丛如有恨,冷摇疏朵欲生春。
阶前红药推词客,篱下*花重古人。
今日含毫与题品,可怜殊不愧清新。
其二
青帘有酒不妨赊,素壁无诗未足夸。
所重晚芳犹在日,可关秋色易为花。
深枝苒苒妆溪翠,碎片英英剪海霞。
莫管金钱好行市,寂寥相对是山家。
因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此事的真实性已不可考。据宁海加爵科村《爵山林氏宗谱》记载,北宋天禧五年(),爵山五老峰(四顾屏)便建有林逋先生的“生祠”,彼时林逋尚在杭州孤山隐居。后林逋故去,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故更名为林和靖先生祠。其后在漫漫岁月中,宁海爵山林和靖先生祠屡有兴废。至清代光绪五年(),加爵科林氏族人经过商议,派人赴杭州孤山请和靖先生画像而归,并根据孤山的意境,对四顾屏林和靖先生祠进行扩建。而后建成了浙东地区罕见的太极八卦状围屋——孤山太极宫:“先生祠前三间为放鹤亭,后三间太极文昌宫,环筑二十四间合二十四山,以罗经式开两井于旁为两仪。”这是宁海境内一处重要的与林逋有关的遗迹。
而从林逋的一些诗作来看,其对浙东山水,特别是天台山一带的风光较为熟稔,如这首《送遂良师游天台》:
贝叶松枝想暂闲,半囊乘兴几时还。
船窗月上沧州远,应有诗题忆旧山。
根据诗中的描写,林逋很可能多次到访天台山。再如下面这首《送文光师游天台》: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诗中“松门过水无重数”,可能便是后来《徐霞客游记》中提及的有“天台山东门”之称的宁海王爱山松门岭以及水母溪。如果这个说法成立,也许可间接说明林逋曾经到过宁海西乡一带。
w9rtrt
此外,林逋与宁海籍高僧遵式法师(—)有过交往。南宋《嘉定赤城记》载:“遵式,宁海人,叶姓,字知白。少住宝云,洞天台宗旨,后又居东掖,其灵异非一,尝以锡卓石成泉。后又讲法于杭之昭庆寺,学者以千计,赐号慈云。一日自言将死,问其所归,以净土寂光为对,天圣中入灭。”另据有关志书所载,北宋天禧四年(),宰相王钦若奏请朝廷恢复南天竺寺旧额。不久,宋真宗便御赐该寺为“十方讲院”,同时御封主持遵式法号“慈云大师”,以彰其高行。林逋曾作有《送遵式师谒金陵王相国》三首(诗中“金陵王相国”即指当时的宰相王钦若):
其一
杯渡当过白鹭滩,石城春气尚微寒。
公台谒罢如乘兴,试访南朝事迹看。
其二
高牙熊轼隐铃斋,棠树阴浓长绿苔。丞相望尊宝谒少,清言应喜道人来。
其三
天竺孱颜暂掩扉,讲香浮穗上行衣。
白猿声里生公石,莫遣移文怨晚归。
??遵式法师为北宋时期一代高僧,曾长期在杭州等地讲法,亦能诗,作有“梅有和羹实,龙无为雨心”和“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等佳句。他与林逋年龄相仿,俱为当时的“名流”。而从上述诗作的内容来看,两人关系相当密切。
??□供稿:林克刚
□图片:林克刚、网络
□编辑:天姥老人
□审核:文广新局
□宁海县乡土文化俱乐部出品
“
宁海人的文化家园宁海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