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讀middot書ldquo玉
TUhjnbcbe - 2021/6/4 21:50:00
“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教”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遙遙,秋盡江南草木雕。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麽有異文,要麽有歧解。第一句,“遙遙”又作“迢迢”;第二句,“木”又作“未”。第三句,“二十四橋”,古代揚州名勝,一說以爲是二十四座橋,隋朝已建,以城門的坊市爲名。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還分析了二十四橋的橋名:“揚州在唐時最爲富盛……可紀者有二十四橋。”並且說“今存”者只有六橋及一處“新橋”。一說以爲是一座橋名,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以爲:“即吳家磚橋,一叫紅藥橋……《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宋姜夔《揚州慢》是敘寫揚州的,詞中有這樣的話:“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目前很難從二說中作出抉擇。這裡重點分析“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教”。“玉人”的意思是美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因此對它的含義,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韓綽;如果指女,就是指揚州的歌伎。這裡應取後說。如果“玉人”指韓綽,不指歌伎,那麽這首詩中韓綽“教”何人吹簫呢?有人既把“玉人”理解爲指韓綽,又說韓綽是在“教”美人吹簫。那實際上是說“玉人教玉人吹簫”。“玉人”不可能既指韓綽,又指歌伎。因爲語言不能這樣使用,也不能這樣理解。我們知道,“玉人”作“何處教吹簫”的主語,從語義上說,如果把它理解爲指韓綽,那麽“玉人”就是“教”這個行爲動作的發出者,因此就不可能又指揚州的歌伎。按照有些人的理解,“玉人”既是指“教”的施事者,又是指“教”的受事者;指施事者時,具體指韓綽,指受事者時,具體指揚州的歌伎。我們應該想一想,有這樣的語言規律嗎?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對上下文的理解完全不符合語言規律,這種理解是不可取的。關於“教”的詞義,也有兩說:一種說法把“教”注釋為“使”,又取“玉人”指韓綽之說,把“玉人何處教吹簫”串講爲,韓綽你在哪裡聽歌女吹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說,把“玉人何處教吹簫”串講爲,你在哪裡讓美人吹起了玉簫呢?另一種說法把“教”理解爲傳授,又取“玉人”指韓綽之說,把“玉人何處教吹簫”串講爲,你韓綽在哪裡教那些歌伎吹簫呢?其實,這裡的“教”的詞義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首先我們要談談這裡“教”字的讀音。這個問題一般人忽略了。從近體詩的平仄格式上講,這個“教”只能是仄聲,否則就會成爲“三平調”,所以應該讀去聲。“教”讀平聲和讀去聲古代的詞義就不同。現代漢語中,“教”作“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講讀平聲,作“教導,教育”和“宗教”講讀去聲。其中去聲讀法的詞義古已如此,而平聲讀法的詞義跟古代不全同。當然,“教”作“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講也是讀平聲,例如,《廣韻》古肴切:“教,效也。”采用聲訓,應該理爲使人模仿,即傳授知識技能。王力先生《漢語詩律學》第一章第十二節:“教,平聲,使爲也,任令也,俗云‘讓’,動詞。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仄聲(去),教化也,名詞。陳師道《遊鶴山院》:‘頓攝塵緣盡,方知象教尊。’”這裡用近體詩的平仄格式驗證“教”的平去之別的詞義差異。“教”作“使,讓”講中古讀平聲。以下是“教”作“使,讓”講讀平聲的用例。唐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七絕詩,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將”作“將領,將軍”講,讀去聲,屬仄;“龍城”“飛將”分別用漢將衛青、李廣的典故。“教”作“使,讓”講,屬平。五代歐陽炯《漁父》:“擺脫塵機上釣船,免教榮辱有流年。”這裡“教”是平聲。《全宋詞》王千秋《解佩令?木犀》詞:“且圖教夢*旖旎。”“教”下自注:“平聲。”無名氏《搗練子》:“自是百花留不住,讓教先發放春歸。”趙文《蘇幕遮》下片:“何況啼鵑,則不教腸斷。”柳永《小石調?法曲獻仙音》下片:“早是乍清減,別後忍教愁寂。”歐陽修《鵲橋仙》下片:“多應天意不教長,恁恐把,歡娛容易。”蘇軾《西江月》下片:“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程過《滿江紅?梅》下片:“便好折來和血戴,莫教酒醒隨風落。”宋自遜《驀山溪?自述》上片:“開一徑,俯清溪,修竹栽教滿。”鼂補之《洞仙歌?菊》下片:“又似鎖,三千漢女,偏教明妃,怨西風邊草。”周邦彥《法曲獻仙音》下片:“待花前月下,見了不教歸去。”李清照《減字木蘭花》下片:“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張炎《清平樂》下片:“暗教愁損蘭成。”案:蘭成,南朝詩人庾信小名。晏幾道《虞美人》下片:“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這裡“教”處在非平不可的位置上。《元曲選?三虎下山》一折:“我這裡著眼偷瞧,教人恥笑。”音釋:“教,平聲。”《劉行首》二折:“奉吾師法令,教下人間度艷嬌。”音釋:“教,平聲。”《度柳翠》四折:“世脫下皮囊,一任教黃鶯紫燕忙。”音釋:“教,平聲。”《碧桃花》楔子:“何必沈香亭子北,更教傾國倚闌干。”音釋:“教,平聲。”又“任教”連用。宋侯寘《朝中措?雙頭芍藥》下片:“牢貯深沈金屋,任教蝶困蜂忙。”程垓《上平西?惜春》下片:“一解一詠,盡教陶寫繡心腸。”又“從教”連用,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上片:“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曹冠《八六子?九日》下片:“從教下客疏狂落帽,也勝齷齪東籬。”鼂補之《八六子?重九卿即事呈徐祖禹十六叔》下片:“難相見,賴有黃花滿把,從教淥酒深傾。”這裡“教”只能是平聲。因爲“教”作“使,讓”講中古讀平聲,而“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教”只能是仄聲,所以這個“教”不能作“使,讓”講。有人把這個“教”理解爲“使,讓”,不但不能把杜牧跟友人韓綽戲謔、調侃的語氣傳達出來,也不符合上下文的音義,這個解釋是不對的。也不能作“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講,因爲這個意思也是讀平聲。“教”作“教育,教導,教誨”和名詞義“教育,教化”等講讀去聲,例如《禮記?學記》:“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鄭玄注:“言爲之善者,則後人樂仿效。”陸德明《釋文》:“善教,如字。一本作學,胡孝反。”既然讀如字,結合《玉篇》注音就可以知道,它應該讀去聲。《玉篇》:“教,居孝切,教令也。”只收去聲一讀,可見去聲讀法是如字讀法。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七:“教詔,上古孝反,教訓也。下招曜反。《字林》:詔,告也。《爾雅》:詔,導也。郭璞謂:教導之也。《釋名》:詔,照也,人闇於成事即有所犯,以此示之,使照然知其所由。”作“教化,教育”講也讀去聲,例如,《說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大徐本注音:“古孝切。”有人串講爲,您在哪兒教美人吹簫呢?這種理解,還不太準確,因爲這是取“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的意思,根據上文的論證,仍然讀平聲,不合平仄。“玉人”指歌伎,是“教”的賓語,詩中提到了主語的位置上。施行“教”這個動作行爲的人當然是杜牧的朋友韓綽,省略掉了,沒有出現在主語的位置上。“教”的意思是教導,教誨,指導。在這個意義上,“教”是個比較文雅、莊重的詞兒,它含有“教誨而使人感化”的意思。杜牧的“玉人何處教吹簫”意思是,你在哪裡指教美人去吹簫呢?在比較狎習的場合,用這個色彩比較文雅、莊重的詞兒,帶有戲謔、玩笑、調侃的語氣,既形成一種幽默和詼諧,又表達了朋友之間的親昵,對朋友的思念。這樣一分析,詩歌的意蘊更豐富了。

節選自《從音義結合的角度訓釋唐詩幾個語句中的詞義》,原載《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4輯,

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孫玉文

編輯:張正木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讀middot書ldquo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