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至两汉发源
彩画的发源其实得从建筑装饰说起
为了木构防腐防虫及建筑卫生的需求
古人开始对建筑面层进行涂饰
后来又赋予精神意义,表达信仰或艺术追求
春秋《左传》记载“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huán]宫桷[jué]”说明在桓公庙的椽子上就有雕花”凤翔出土的秦雍都宫殿的铜质建筑构件两端呈三尖齿状,表面有纹饰这就是《汉书》记载的金釭(gāng)▼-陕西凤翔出土的春秋·秦青铜釭图源:国家博物馆藏骆凯摄魏晋南北朝——创新发展这个时期的彩画既继承前朝的装饰
又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了新风格
并且在装饰色彩方面有了重要发展
兴起墙面涂白,木面涂红的彩画方式
▼甘肃天水麦积山7窟北周壁画及彩画
图源: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李天铭隋唐成熟定型
朱白为主的官式建筑彩画
在唐代精致化和定型化
丹粉刷饰的细部做法在唐代已定型
中唐时期,彩画风格开始变得鲜丽▼唐大明宫猜想复原图图源:洪凡凡复原依据:《唐大明宫丹凤门复原研究》宋代丰富手法宋代建筑彩画艺术风格转向富丽与精雅更讲究笔法的流畅飘逸线条的刚劲挺拔以线条轮廓和图案造型为主青绿为主色、红*为陪衬清淡雅致且少用金饰▼山西开化寺大殿西壁当心间彩画复原图图源:《山西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内檐彩画复原研究》元代遵从传统元代彩画遵从中原及燕辽地区传统
创造了梁枋彩画的箍头、盒子、找头、方心的格局也出现了旋子彩画的萌芽青绿为主,辅以黑白线作轮廓线色调冷暖相间,对比强烈▼山西永乐宫三清殿西次间八椽栿前段彩画(元代)小样(-绘)图源:《永乐宫迁建工程档案初编》骆凯改绘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明间东缝八椽栿前段彩画(元代)小样(-绘)
图源:《永乐宫迁建工程档案初编》骆凯改绘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明间西缝八椽栿前段彩画(元代)小样(-绘)
图源:《永乐宫迁建工程档案初编》骆凯改绘明代承袭明代彩画风格承袭元代
因大规模建城活动彩画逐渐规范化、等级化明代青绿为主的冷色调使彩画更优雅耐看旋子彩画少用红色、金色在初期也很慎用主要突出冷艳高雅之感▼北京智化寺万佛阁内檐彩画(明代)(局部)图源:《明代官式建筑彩画-明智化寺彩画实录》骆凯改绘清代到达巅峰清代继承了明代彩画风格
并加以突破
装饰手法、纹饰纹样十分丰富青绿冷色调为主,红色使用更加大胆康乾盛世彩画金量陡增高等建筑金碧辉煌规模、品种、色彩都有长足进步达到了彩画史的最高峰!▼北京故宫寿康宫彩画图源:骆凯摄彩画发展至清代后近代依旧在推陈出新我们目前见到的大多以清代彩画为主所以本文仅以常见的清式檩垫枋彩画展开陈述0彩画有几种?一.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建筑上等级最高的彩画形式▼和玺彩画特征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张蓝天改绘出生在明末清初时期大量装饰龙凤图案且龙凤和大线均沥粉贴金仅用于宫殿、坛庙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太和殿上的和玺彩画图源:骆凯摄和玺彩画的构图有方心、箍头、找头三段小知识:方心与枋心、找头与藻头的名字辨析方心指的是彩画的中间位置,清代档案中题法为“方心”,不是“枋心”,没有木字旁。彩画所在位置也不只有枋,还有檩等其他位置,所谓“枋子的中心”说法并无根据。找头,很多都管两侧的叫“藻头”,其实应该是“找头”,至少在梁思成年代已经这样标注。清宫档案中为“找头”而非“藻头”。可理解为在箍头和方心之间的位置找补的意思。找头一般是左右对称的。▼和玺彩画特征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集》张蓝天改绘清中叶以后的和玺彩画主要线条由弧线变成直线“W“形线成了辨识特征▼和玺彩画轮廓图案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案》陈家宏改绘和玺彩画根据不同内容分为六类第一类金龙和玺▼金龙和玺彩画
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集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图案就各种姿态的龙方心内一般是二龙戏珠找头里向上飞升、向下飞降的龙适用于皇帝登极、理*的殿宇和重要坛庙主殿第二类金凤和玺▼金凤和玺彩画
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集等级次于金龙和玺以金凤为主要纹样适用范围窄用于皇后寝宫、祭祀后土神的殿宇(如地坛的皇祗室)第三类龙凤和玺▼龙凤和玺彩画
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集等级也是次于金龙和玺彩画方心、找头、盒子上绘有龙、凤方心一般双龙、双凤、一龙一凤等组合适用于帝后寝宫和祭天建筑的主殿(如天坛祈年殿)第四类龙草和玺▼龙草和玺彩画
图源:中国建筑彩画图集等级略低的和玺彩画是各种和玺彩画中比较简化的一种方心、找头、盒子上画有交替的龙、草纹带有大面积、大体量的草纹
色彩为青绿红三色组合
用于重要宫门和中轴线上的配殿、配楼
重要寺庙的主要殿堂等
第五类龙凤方心西蕃莲灵芝找头和玺
▼龙凤方心西蕃莲灵芝找头和玺(承乾宫后殿外檐)
图源: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