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源:矿大中文之家
中医药中的
汉语之美
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医药已悄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有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的传说正生动展现出最初炎*子孙认识中药的艰辛探索过程。在西方医药从未踏足的时代里,中医药就是中华民族疗愈身心的唯一依仗。在这漫漫的中药发展过程中,属于中华人民独特的浪漫情怀也与之融为一体,那么接下来就来一同探索其中的汉语之美吧。
中医药之美,美在情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
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枝,
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
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
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连苦!
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奈何!奈何!’
——《寄夫书》
这首嵌入十二味中药名的情书正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之妻在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久久未归时所写,将这些药名的引申义化作缕缕绕指柔情,抒发出自己对夫君的相思之情。何不为中医药别样的韵味情趣?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
——辛弃疾《满庭芳·静夜思》
这首是辛弃疾送给自己妻子的思念之词,同样嵌入了很多中药名字。当时两人新婚不久,辛弃疾不得不再次征战沙场。隐于国家大义背后的儿女情长在这满纸药香里温存,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难得的婉约词风也体现出他堂堂三尺男儿的柔情万丈。
中医药之美,美在平常
比起文人所作的诗词文章,民间关于中医药养生的顺口溜则流传更广更久,甚至于早已成为老百姓们所信奉遵循的日常准则。
“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
“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
中医药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凝练成为质朴箴言,朗朗上口间传诵四方,亦不失为一种汉语之美。
同样,常见的对联文化中也浸润了中医药色彩,古代一些中医才子经常把中药名嵌入常见的对联之中,借此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弘扬医德医风:
携老,青葙子背(贝)母过连桥(翘);
扶幼,白头翁扶(附)子到常山。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显示出了医者尊老爱幼的精神风貌。
很多药店祈盼生意发达会挂出这样的对联:
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琥珀青黛将*府,玉竹重楼国老家;
降香木香香附满店,*药白药山药齐全。
还有一些对联是为了解说药性医理:
甘草合诸药,绿豆解百*;
解表散寒麻桂当先,软坚散结藻布在前;
祛暑最宜清络饮,和解尤妙小柴胡。
这种对联非常巧妙,在读对联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一些医学常识。
中医药之美,美在理
中医药中所蕴含的汉语之美,还美在中医药的理论。理论之美又在于整体之美,机变之美,和合之美,雄浑之美和婉约之美。
整体之美: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纲,脏腑气血为目,弥纶天地之道,视天人一体,知五运之常,达六气之变。其理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浑然一体,具有整体之美。
机变之美: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个体治疗,圆机活法。视人体为生命流行,以变化应变化。中医有异病同治,即对不同的病,只要出现相同的证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方药。中医还有诸多临证弄巧之机变,如寒凉药中少佐温热药以防冰伏阳气,如银翘散之用荆芥;补益药中少佐行气药以防壅滞,如归脾汤之用木香;补阴药配气分药以求静中有动,如益胃汤之用砂仁;降逆药配升提药以求欲降先升,如济川煎之用升麻等等,无不洋溢着中医的机变之美。
/////////
和合之美:中医治病,力求和平。《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追求阴阳和平。《伤寒论》“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强调疾病向愈当阴阳和合。因此中医治病旨在追求气血和、脏腑和、上下和、表里和、阴阳和。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具和合之美。
雄浑之美:有中医家善用*药攻邪(如张从正善用汗吐下之法),用药量重(如吴佩衡用附子克),处方似将将用兵,势大力沉,斩关夺隘,如关西大汉手持狼牙铁板唱苏轼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雄浑之美。
婉约之美:也有医家用药轻清(如温病大家叶天士),如银花、薄荷、厚朴花、玫瑰花之属,方小药轻,轻灵飘逸,四两拨千斤,如江南秀女手持红牙拍板唱柳永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具婉约之美。
文字来源
肖倩,钱克莹
图文编辑
肖倩
责任编辑
钱克莹
?
?
声明:除原创、授权转载作品外,本号发布的其他图文、声像作品均采自图书或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创平台。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后台,定当妥善处理。作品观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欢迎转载本平台文章,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原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