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的院落里,一家人一边乘凉,一边说些闲话。奶奶逗着孙子说:“等你以后长大了,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秦个小媳妇,开一盘小店,奶奶帮你。”
说话的这位奶奶不是文化人,她说的这句涟水话很地道很亲切,也很有趣,可谓说起来溜、听起来顺,但就是一盘小店的“盘”字,恐怕一下子会让人会量不过来。小店何以要用“盘”来作量词呢?
原来,所谓“盘”者,乃“爿”也,本义是劈成片的竹、木等,其主要的一个用法就是作店铺的量词,而“爿”的读音为pán,正和“盘”同音。这么淳朴的涟水乡下老太,竟说出这么文雅的语汇,不禁要让人惊叹乡人乡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了。
其实,如此文词雅句,我们只要稍加留意、作点回忆,就不难从家乡的父老乡亲口中采撷多多。如“揆情”(揣摩推测)“踱量”(仔细权衡)“会量”(用心思考)“不易哉”“乐哉”“下意”(“下”是“惬”的古音读法)“哈酒”(“哈”是“呷”的古音读法)等语,在涟水乡村可算是高频语汇。这些语汇,就是对于现今具有高中学历的人群而言,也称得上是“高大上”了。
别的不说,光说“哈酒”的“哈”,它“哈”得该有多么精准、多么雅致,又是多么潇洒安逸!文雅之人讲究吃相,自然也讲究喝相。涟水人说吃饭吃菜要细细的、款款的,不能“武叉叉”的,看重的是吃相;《红楼梦》里的妙玉说到喝茶,以为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论道的是喝相。“哈”(本字为“呷”)意为小口地喝,喝茶讲究品味,喝酒那就更要讲究品味了,喝酒用“呷”不用“喝”,如此,方能对得住杯中的玉液琼浆,也才能配得上喝酒的情境,称得起喝酒的雅兴。
“不退版”,这句用作褒奖的话语也是涟水老辈人家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也是有来历的,欧阳山的名著《苦斗》里就有这样的话:“这样看起来,上海人一点也不比广东人退版。”“退版”意为逊色、差劲,“不退版”就是不逊色、不差劲。涟水话用“退版”一语通常用否定式,即惯于用“不退版”,表示赞许之意,读法采用轻声,“退”音变为“推”,“版”为轻声。
笔者小时候听老母亲说过“没得籍贯”这句话。这句话是用来取笑人的,意思是没出息。但是,为什么“没得籍贯”就没出息了呢?我好久都没弄明白。原来,古代中国十分重视籍贯。有籍贯就有身份,无籍贯当是来历不明、出身低下。朝廷还规定,即使是父、祖做大官,其子弟依然要回原籍参加科考。《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记载:“太兴弟遥,……迁冀州刺史。遥以诸胡先无籍贯,奸良莫辨,悉令造籍。”胡人没有籍贯,竟致“奸良莫辨”而不得不令其补造籍贯。《隋书·经籍志》记载:“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没有籍贯,就被官家视为浮浪之人而遭受歧视。凡此种种,足见籍贯是多么被看重。咱那时哪里会知道母亲这句话有那么大学问呢?
母亲还说过这样一句让我查阅资料才明其就里的话:“人不能作死,要是惹天王老子生气,灭起人来,那是不费档案的。”我妈不识什么字,怎么会用到“档案”一词?怎么又会将老天爷灭人跟档案连到一起?据康熙十九年()《起居注》中记载,康熙帝在披阅秋审众犯册时问:“马哈之父与叔皆没于阵,本人亦有功牌,其罪如何?”大学士奏曰:“部中无档案,故控告时部议不准。”可见,审理、处决人犯也当依据档案。而老天爷灭人“不费档案”的意思当是灭人多且快,都不用记入档案的,因为太多太快记不过来。
说起涟水话的文雅底色,不能不提及口语中那些打上文言烙印的话语。“文墨之人”“两股之一”“狗肚里作不下四两之油”,这些话里的文言虚词稳稳当当地镶嵌其中,可谓文意浓郁、韵味平添。书生气足,赞曰“斯斯文文”;解释话味,请人“才学才学”。夸人貌美,说是“体面”;讥人下作,说是“下品”(“品”读轻声)。有志气,夸说有“血色”(“血”读若“协”,“色”读轻声);惹人爱,说是“揽人疼”;讨厌*,说是“犯人嫌”;不稳重,说是“息忽通”(“息忽”即“翕忽”,书面语,音为xīhū,意犹倏忽,形容急速之貌);形容任性,说是“一从自性”——构词法非常古典;形容浪荡,说是“血不归经”(此语借用医学术语);言语上的当面修理,谓之“嗤”,而这用的正是成语嗤之以鼻的“嗤”的含义。
成语,是汉语钱币的硬货,其含金量之高自不待言。而四字成语则更属成语里的看家行当。涟水话的文雅,也在于擅长创造貌似成语的四字词汇,还在于擅长将两字词汇改造成貌似成语的四字词汇,这些词汇说起来酣畅淋漓、曲尽其妙,听起来文里文乎、筋筋拽拽。前者如“讲经说法”“歪三扭四”“亲家里道”“索东拐西”“飘丝浪叶”“妖妖切切(多形容年轻女性干活做样子、不出力)”“黑漆八乌”“血糊流淋”“牙长刮地(意为故意自贬、实为显摆)”“伸口吐舌(明确无疑地说出)”“牙清齿白(表达得清清楚楚、没有疑义)”“支五六角(摆架子、讲派头、目中无人)”“耳聋八照”“一针一孔(说得跟真的似的)”“一时半干(“干”是“间”的古音)”等;后者如“堂而皇之”“停而当之”“麻而木之”“意而不思(犹豫不决)”“掖掖当当”等。这实在是涟水方言里非常值得珍视的现象。
作者简介:万洪勇,涟水人,年生。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现为《涟水日报》文学版和文化版编辑。
END
主管:淮安市安东文化研究会
出品:漪涟文化传媒服务公司
排版:梁宵
图片:万洪勇
LOGO设计:季媛
审核:漪涟编辑部
历史文章俚俗里的文雅——涟水方言漫谈之八万洪勇说说“妖不测咧”和“嗯哪”的语言功能——涟水方言漫谈之六
万洪勇柱顶双红赞
万洪勇涟水话里的衣物与缝补浆洗——涟水方言漫谈之五
万洪勇认识“我”自己——涟水方言漫谈之四
万洪勇侃一侃“刊各子”“盖支子”和“汗心子”——涟水方言漫谈之三
万洪勇一酒三名说雄*
万洪勇品味涟水方言里的家教用语——涟水方言漫谈之二
万洪勇从“粮上”“各索”等语汇看涟水方言语音同化现象
万洪勇跟着我妈学说话——涟水方言漫谈之一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7)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6)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5)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4)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3)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2)
万洪勇涟水俗语赏析(1)
万洪勇金缕曲·贺游景玉女士进京议事
万洪勇春去春又回——万洪勇、董方*、芈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