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治脚气的漏芦汤,有依有据,说清楚
很多事情要靠天意。
漏芦汤的方子,所用到的六味草药,神农架山区那边的药材供应商都有,这就是天意。漏芦、白蔹、槐皮、五加皮、甘草、蒺藜全都是产自那边山里的。
虽然漏芦汤是外用淋洗方,但我内心想法,还是尽力把药材品质拿捏的好一些。
谁也不敢说自己用的草药,是天下最好的,这话哪能说啊,因为不太可能做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草药也无第一。
道、地、品相、炮制等等,要分个高下,那真就有的比了。
满分10分,也仅是自己心里的一杆满称,8分算是及格,8.5分算是中乎,9分算是上乎,达到9.5分,那就算心里引以为傲的水准了。
方子里所用到的草药,按当下掌握的水平,只要自我评估其为8.5分,就算是过了自己良心关了,过这关很重要。
帮师兄入药的这六味草药品质,以外治用药水准而言,我认为可以达到8.5-9分之间了,当然这都是个人主观上的判断和分别,意义也仅供参考以及个人心安。
今天山里一直在在下雨,只能待在院子里,本想拍个药材视频的,一想还是算了,外耗精力过多,就拍照片吧还简单一些。
这个过程里,我要改我的毛病,毛病是总是喜欢展示好的,隐藏孬的,虽然好听点讲,这是追求展现完美的心态,但实际上而言,是有失真实性这个过失的,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假。
为了进一步克服这个心态,我现在的操作是,拆封后就把整袋药材统统倒出来,不故意挑选好坏,也不做人为的摆拍,倒出来后顶多就是用手拢一拢,用手机在自然光下拍照,也不做调色这些,这样药材真实品貌与拍出的照片基本相符,该什么样就展现什么样,真实性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的草药照片,我按明·《疡科选粹》中记载的顺序来,各位见下:
上图是漏芦,乃菊科植物漏芦的根,漏芦汤的方名,就是以此味草药命名的。我去年漫山遍野找艾草的时候,见山里有不少漏芦花,它开的特别艳丽独特,因此也特别好辨认,之前拍的找不到了,网上找了一张,就是下图这样的。
漏芦有清热解*、消痈重,下乳汁之效,细致地就不展开了,仅录《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咸,寒。主皮肤热,恶创,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年。
之前听说,我们这里有村民进山里挖中药卖钱的,能卖个千把块钱,估计就有漏芦,神农架那边给我的价格是39元一斤,价格也不算便宜,等入了秋,我这愚猴也进山里去挖点回来,就当玩了。
上图是白蔹,根部药材,有淸热解*,敛疮生肌之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平。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神农架那边给我的价格是60元一斤。
上图为槐皮,就是槐树的外皮,这个皮分两种,一种是上图这种内皮外皮一起的槐皮,另一种是树皮里面那层,全*白色的皮,叫做槐白皮,价格较贵,一斤在-元之间,两者价格相差3倍左右。
槐皮的功效是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
明代方子记载是用槐皮,清代方子记载是用槐白皮,漏芦汤是外用淋洗泡脚用的,我不光从药效上,还得从成本这块拿捏好,神农架那边的槐皮品质很好,入淋洗外用的方子,足矣。
五加皮有祛风湿,强筋骨之效力。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温。主心腹疝气,腹痛,益气疗躄,小儿不能行,疽创阴蚀。
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之分,南五加皮也叫刺五加皮,可以煎服,北五加皮也叫做香五加皮,有小*,用于外部熏洗,我用的是香五加皮,就是上图这种。
这是甘草,诸位并不陌生吧,常用草药,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中和药性之效。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久服轻身延年。
你看我手上这甘草,如果论外貌而言,其实并不好看,对吧,神农架山里的野生甘草就是这样的,样子虽丑点,但药气优秀。
这是蒺藜,即蒺藜的果实,也叫白蒺藜、蒺藜子。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温。主恶血,破癥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治脚气(疮)漏芦汤的方子里,蒺藜用量最大,其他那五味都是等份配伍,只有蒺藜用量是其他几味的2倍之多。
我再把明·《疡科选粹》里的方子录一遍如下。
漏芦汤(治脚气,脚上风*肿痛)
漏芦白蔹槐皮五加皮甘草(各七钱五分)蒺藜子(二两)
上每以五两,水煎汤,去风处淋洗。
六味草药,就是如此,愚猴交代完毕,阿弥陀佛。
庄严半隐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