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强直性脊柱炎(AS)为一种血清反应阴性的以慢性脊柱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系一种进行性、独立性、全身性疾病。本病从骶髂关节向上,沿髋关节、椎间关节、胸椎关节侵犯性发展,以侵犯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为主,并可累及其他关节和内脏。早期表现为臀腰部酸痛、背痛和背部强直,终末期因脊柱强直畸形而导致残疾。本病发病率国内为0.3%左右,其起病隐匿,病程长,致残率高,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归属于痹证之“骨痹”、“肾痹”、“大偻”、“督脉病”、“龟背驼”、“腰痛证”、“竹节风”“腰尻痛证”等范畴。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的因素,病邪乘虚痹阻络脉,气血为邪所阻,日久痰瘀互结,筋脉失养而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
多见于16~25岁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由于病情较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关节病变表现
AS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少数病人先由颈椎或几个脊柱段同时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有僵硬感,晨起明显。也可表现为夜间疼,经活动或服止痛剂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僵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关节外表现
AS的关节外病变,大多出现在脊柱炎后,偶有骨骼肌肉症状之前数月或数年发生关节外症状。AS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发多种疾病。
(1)心脏病变
(2)眼部病变
(3)耳部病变
(4)肺部病变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稍增加,少数病人有轻度贫血,血沉可增快,但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不大,而C反应蛋白则较有意义。
90%~95%以上AS病人HLA-B27阳性,但一般不依靠HLA-B27来诊断AS,HLA-B27不作常规检查。
X线检查
对AS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98%~%病例早期即有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X线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病变一般在骶髂关节的中下部开始,为两侧性。开始多侵犯髂骨侧,进而侵犯骶骨侧。可见斑点状或块状,髂骨侧明显。继而可侵犯整个关节,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有骨硬化,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最后关节间隙消失,发生骨性强直。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对于临床怀疑而X线不能确诊者,可以行CT检查,它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对于测定关节间隙有无增宽、狭窄、强直或部分强直有独到之处。
磁共振(MRI)
MRI拍片,有助于极早期诊断和治疗。
诊断
年修改的强直性脊柱炎纽约诊断标准
(1)临床标准①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改善,休息无改善;②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③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西医治疗
非药物治疗
AS的非药物治疗基础是患者教育和规律的锻炼及物理治疗,锻炼尤其针对脊柱、胸廓、髋关节活动等锻炼更为有效。晚期的患者还需注意立、坐、卧正确姿势;睡硬板床、低枕,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推荐NSAIDS药物作为有疼痛和晨僵的AS患者的一线用药;对于有持续活动性症状的患者倾向于用NSAIDS维持治疗。使用NSAIDS对于磁共振显示的脊柱炎无效,但持续治疗可预防新骨形成。常用扶他林、芬必得、塞来昔布、双氯芬酸、美洛昔康等。常见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皮疹、肾脏损害等。这类药物的应用应强调个体化。
(2)慢作用药物(DMARDS)
临床报道部分慢作用药物(DMARDS)有控制病情活动的作用。临床常使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甲氨喋呤(MTX),亦有来氟米特用于AS的治疗。没有足够证据证实DMARDS包括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对AS中轴病症有效;对外周关节炎及PSA有明显皮疹患者,可考虑应用柳氮磺吡啶。
(3)生物制剂
目前用于治疗AS的生物制剂主要为抗肿瘤坏死因子(TNF-a)拮抗剂。此类药物主要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及戈利木单抗等。我国指南目前推荐使用的生物制剂包括前3种。TNF-a拮抗剂可明显改善AS患者中轴关节的疼痛与功能,对外周关节及肌腱端炎亦有明显疗效,且对SPA患者伴随的葡萄膜炎、炎性肠病、银屑病均有治疗效果。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作为常规药物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仅在下列情况时给予:关节外症状较重,如有急性虹膜炎或色素膜炎,或出现心、肺损害时,应全身应用激素,眼部还可局部给药。对非甾体类药物过敏,或有严重的外周关节炎用非甾体类药物无效时,可局部注射或小剂量口服激素,循证医学证据不支持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轴关节病变。
中医治疗
寒湿痹阻证:乌头汤加减。
肾虚督寒证:阳和汤合右归丸加减。
阴虚湿热证:虎潜丸合四妙丸加减。
痰瘀痹阻证:桃红饮加减。
常用中成药1.益肾蠲痹丸2.尪痹片3.痹祺胶襄4.独活寄生丸5.七味通痹口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