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药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德州城老行旧业街头艺人
TUhjnbcbe - 2023/5/5 21:35:00

随心

“街头艺人”指的是在街头、路边或市场上,靠表演各种类型的演出技艺而谋生者,即人们所说的“卖艺者”,他们所表演的技艺被统称为“街头艺术”。解放前,德州城的各类街头艺人常年活动在市场、街头和路边,为了谋生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说唱演艺之技能,而走街串巷、胼手胝足、栉风沐雨、露宿风餐,赚取点生活费用。民间的街头艺人,他们的通俗、简单、精湛(有些是低俗的)的表演技艺和技能,既丰富了城乡的民间文化生活,又给人们休闲增添乐趣。

在德州城乡的街头巷尾上常见的有:演小戏的、变戏法的、打把势卖艺的、玩猴的、拉洋片的、数来宝的、卖唱的、二人摔跤的、拉破头(快板书)的等十几种。在旧生会虽然他们给人们送来了快乐,但他们却属于下贱之流,为了不忘记过去的这段历史,我将其整理汇编记录下来,并在这里发表出来,以启迪大家怀旧之眷恋:

一、玩小戏:实际是民间木偶戏的一种,德州城人称“玩小戏的”“耍小人的”等。它简单易行,只要有块几平米的空闲地就行,故大街小巷都可做它演出的场地。他的全部家当:一个特制的挑子,前面是一米多见方的框架式小戏台,四周围着的蓝布约有两米长,好似方形的大布袋。后面是个木箱子,里面装有锣鼓、木偶及各种小道具。

演出时,小戏台的前部用扁担作支柱后面靠在墙上。艺人钻入布袋中,把木箱子打开放面前,锣鼓等乐器挂在特制的木架子上,演唱伴奏都由一人承担。

表演的戏目有《猪八戒背媳妇》《武松打虎》《小秃子卖豆腐》《秦香莲告状》等。一个个喜闻乐见、不足一尺高的小木偶,使整台演出的生动活泼,诙谐有趣,逗人喜笑,故它老少皆宜,特别是艺人满口的地方口音的说唱词让人感到亲切,加之与木偶动作相一致的故事情节更是引人入胜。可美中不足的是每当演到精彩之处,演出便突然中止,艺人便钻出布围子向观众敛钱,观众们想往下看便纷纷掏钱,他一次最多可收两三角钱。

二、变戏法的:即魔术,德州城称“变戏法的”。这种街头的魔术与舞台上所谓的魔术师可不一样。他们在街头表演没有任何遮蔽,在众目睽睽之下前后左右都是观众,故全凭艺人的技艺巧妙、手疾眼快,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而赢得观众鼓掌喝彩,以收敛几个辛苦钱而度日。如:他们把三只茶碗倒扣在土地上,每只碗内扣一红球,它们会跑到一只碗内,艺人吹口气,三球各又分开,再吹口气,红球不翼而飞,这叫“仙人摘豆”。有时他让观众猜小布球在那个碗里,保你每次都猜不对,会让你看的目瞪口呆。而且变戏法的艺人能说善唱口才超群。今天到桑园的江湖城还可看到这种街头艺人。

比如:上世纪五十年初,常在南门西、北小市一带变戏法的王大辫子,他就是不仅戏法变的娴熟精巧,而且说唱口艺高超。他撂场子之前先敲锣引人,并随着锣点开始念唱: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过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春到寒食六十天。五月单五吃粽子,六月三十整半年。七月十五孟堂会,八月十五月饼甜,九九重阳赏菊花,十月下元烧纸钱。冬至数九天最冷,大寒小寒又一年。

当被他吸引的人多了起来时,他抬手一抱拳便说:各位老少爷们、乡里乡亲们,我王大辫子学艺不精,为了让大家图个乐呵来此献丑,给各位变个小戏法,变好了诸位一笑,变砸了请多多包涵;并请在位的高手、老师不要见笑,并高抬贵手给徒弟留点面子,徒弟献丑了。

还有些艺人除了变戏法外,还表演吞宝剑、吞铅球、砖碰头、腰断铁丝等气功表演。还有些嘴里韧针、小蛇钻鼻孔、钻小圈等软硬功夫的表演。这种艺人能够在市场上撂场子的,一般是演出技艺和社会地位较高者,否则在这里站不住脚,会被人砸了场子。

另外还有些背着木箱子走街串巷的此类艺人,他们演完一场仅能敛上几分钱,甚至观众者给块饼子、窝窝头,他都演出的艺人。

三、打把势卖艺的:就是进行武术表演者,即用自身练就的武术技艺来挣钱度日者。德城人称其“打把势卖艺的”或“摔跤的”“练武的”。这种艺人常在北小市和南门西的空场子上表演。他们一般由三到五人组成,场地上摆有单刀、花枪、宝剑、三节棍、七节鞭等练武术的道具。

他们开始时,先摆放道具,敲锣高喊以召集观众围观,这叫“撂场子”。观众多了围起场子后,领头的首先围着人群的边沿打一趟拳脚,这叫“打场子”。打拳脚的过程中见场地可用了,便收住拳脚立在场子中间抱拳拜四方,这叫“拜场子”。

然后说:各位父老乡亲、各位高人、同行的师傅们,今天几个弟子借贵方宝地混碗饭吃。望各位师傅高抬贵手,徒弟这厢有礼了,再捧拳四拜。然后才言归正传,对大家说:弟子不才,今来到这京都门户,鲁北重镇,大邦之地献丑,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今天弟子给大家献几套武技,给诸位解解闷开开心,练好了求大家鼓鼓掌赏个饭钱。练砸了大家多多饱涵。

说完才开始练,什么刀枪剑戟样样都练、样样都不算精,每练完一套后就敛钱。敛钱时嘴里还滔滔不绝:“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不要一敛钱就走人,这不够朋友,有钱没钱尽管看,徒弟们照样认真练……。”他嘴里说的好听,可如果敛不到钱或走的人多了,他就会口吐污言了。可他的话很有分寸,绝不伤害地方和行当之内的人,因一句话说不好就会引来砸场子的祸端。解放后,“建强武术馆”在北小市的那场争斗,就是因一句话而引起的。

这类艺人虽然嘴皮子巧说的多练的少,可他们与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却不是一个行当。卖药者虽然也在场子里摆上刀枪剑戟,而开场时并不卖药而是练把式,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时,便停止练武开始卖药了。就是说练武是引人的手段,卖药才是他的真正目的。故这个行当不算街头艺人而算商人,俗语说“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就是说的他们。

四、说相声的:这个行业在德州城人们称其为“逗笑话的”。“相声”这行大家都清楚,就是用嘴皮子来赚钱的行当。旧社会他们在德州很难做,起码打场子就很难打,他们多是占一个小场子,十几个人听。因他们每说完一段敛钱时人走了一半,这时他们会口出不逊,说的过了头,再赶上有故意挑事者时,就会引来被赶走或被打的麻烦。说的轻了人们会照样走,下一场就无法演了。

但如果遇到外地来的(如济南、天津的),说的真好时也会吸引人,但德州城较出名的相声演员还真少之又少,故在德州城,这类演艺的生意最差,据说后来都转了业,有好几个相声演员都去说大鼓书了。

五、玩猴的:耍猴在我国历史悠久,据传它发源于今河南省新野县。在唐朝已有耍猴的记录,古人把猴子视为马的守护神,故猴子有“马留”之别称。后来宗教信仰变淡,逐步过度成纯娱乐性质。

该街头艺人牵着猴子、小狗或绵羊,在大街小巷进行简单的驯兽表演,德州城称其为“玩猴的”。玩猴者多数背着一个箱子,手里拿着鞭子,牵着猴子和小叭狗等小动物,箱子里是各种道具和行头。他对表演场地要求不高,几平米的场子就行。观众也不论多少,只要有人看、给点钱他就演。找好表演场地先将猴子拴起来,再将箱子放在一旁就行了。他表演的的节目多是:猴子攀杠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乌纱帽、爬杆等,端着盘子向观众要钱也是它的任务。小叭狗蹦跳、坐立,钻圈、跳圈等。有时猴子敛钱时它跟着作揖、拜谢。有羊的艺人多是猴子骑羊、牵羊等。

艺人训练的猴子和小叭狗,非常听话叫它们干啥、它就干啥。可猴子有时就不听话,如艺人叫它当县官,可它非戴状元的帽子,反复三次才戴对,“孙猴的帽子,戴不坏糟践坏了”就来源于此。故表演时艺人一手敲锣,一手拿着小鞭子就是给猴子准备的。

较大点的表演者还有让小狗钻火圈、猴子扒高杆、狗、羊猴子联合演出等。就是说艺人利用猴子小狗的简单表演,连说带唱在观众的笑声中换取几个零钱度日。

六、拉洋片的:这是一种新鲜的玩意,在德州城解放前后才有的。五十年代初期,他们经常在城隍庙、南门外等地演出。因它在演出过程中有点洋味道,故德州城也称其为“玩西洋景的”。

这是一种新兴的街头文艺可谓幻灯片的前身。它产生于清末民初,当时以赛猴王郑顺昌、大金牙焦金池等人为代表,创作了《武松杀嫂》《猪八戒背媳妇》《猫捉老鼠》《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节目。抗战时期还编了《卢沟桥》《八国联*进北京》等爱国作品。

何为“拉洋片”,就是把多张彩印的图片、镶在大镜框里,然后吊置在封闭的木箱子里,用绳拉动起落而逐张显示。木箱子用四条腿支撑,箱子侧面装有自动敲锣鼓和小镲的架子,艺人站在木箱一侧手拉动彩绸,锣鼓即可打击。箱子正面有三至四个小孔,每个小孔只能一人观看。木箱前放一长条板凳,观众坐着通过凸透镜片看被放大的画片。洋片一般有8到10张,一场大约五分钟左右,每场三分到五分钱。

小窗口内吊有布帘,用电池的小灯泡照射,有声电一体的效果。演出时艺人站在箱子一边,他一手拉换片的绳子,一手拉系乐器的彩绸。随着艺人滑稽诙谐的唱腔和伴奏,小窗里的布帘开启,艺人用说唱的形式介绍图片的内容:“往里瞧来往里看,欧洲大战在眼前,飞机大炮坦克车,楼倒人死一大片;往里瞧来又一篇,康梁变法在里面,张勋复辟辫子兵,还有那小二姐在后花园里边打秋千。”登不愣登、登不冷登强。

他的锣鼓打击与解说词巧妙配合,不仅让观者明白了图中含义,而且还能招引观众。就是大人也前来观看,他们的生意还不错。

七、数来宝的:中国传统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原系乞丐沿街要钱的一种手段。他们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伴奏。艺人常以六字句和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后均可换韵。他们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沿街说唱,也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故逐渐演变为流行的曲艺种类。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来宝”的德州城人称其为:“叫街的、敲敲牛排的”。他们貌似以乞讨为生,但他们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凭借灵牙利齿和即兴说唱的本领赢得施舍,故不算乞丐而属街头艺人之列。

他们破衣乱衫、肩背装钱的布褡子,双手拿着两把行称谓“合扇”的牛胯骨,上扇拴红绒球称龙头,下扇系彩丝称龙尾,拴十三个小铜铃铛或十三个响铜环称十三太保。艺人多在繁华街道旁的商店门口演出。演出时两扇牛排敲打出独特的花点,他们边打边唱,沿街向各店铺讨赏钱。唱词通俗易懂即编即演、合仄压韵、诙谐有趣。如:骨板一敲先作揖,诸位老板听仔细。德州城在运河旁,朝阳门外茶叶庄。广兴合大茶庄,光绪年间开的张,百步外、就能闻到茗茶香。什么茶这么香,傻子给你说端详,西湖龙井茶,*山云雾茶,云南普洱茶,安徽祁红茶,湖南竹间茶,江苏水月花,福建武夷茶,明前毛峰茶,雨前香片茶,马上鲜,寿星眉,莲子心,碧螺春,最后还有铁观音。

再如:“骨板打往前看,这里就是长和店。长和店的字号老,六十余年不算少。老掌柜的人缘好,怎么好?傻子说上几个好,货真价实质量好,童叟无欺品行好,物美价廉包装好。大家看,京津客户慕名来,要大豆,要绿豆,要棒子(玉米),还要高粮花生米。“长和店”你发大财,请赏给傻子一块钱。”这时店老板就得赶快拿钱,否则,后面的词就不好听了,大有赖皮、败坏名声之语言。有时还会闹的你下不了台,甚至闹的你的生意无法进行。但他们这行当,比较讲仁义,不会连续光顾一个店铺。在旧社会这种下层人为了生存只好如此。

八、拉破头的(说快板书的):实际是以说快板书为形式的要饭(乞丐)者,人们都称他们为惹不起的“赖皮”,实际,他们是一种最无能的乞丐。

拉破头的多为单独活动。他破衣乱杉、满头蓬乱的垢发,左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容器(多为柳条编的小簸箩),此人在右手的手指头间加着一个刮脸用的刀片,刀片头露出手指缝隙微小的一点(据说仅能拉破一层肉皮),是用来拉头皮的。

每到一家店铺时,先是道喜祝贺该店铺发财,紧接着开始用合辙押韵的快板书,吹捧该店铺生意兴旺等,这时老板就得尽快拿点钱放在他的小簸箩里。他看到钱后如果满意,就会表示感谢然后立即离开。如果不满意就会废话连篇,先是赞美老板大方,然后在言语中露出了不满之意。这时店铺老板就应尽快的,再稍微给他加点钱,让他其赶快的离开店铺门,好做是生意。

他在要钱的过程中,如遇到店铺老板不给钱,或他嫌少时店铺老板不给加的情况时,他会先举起右手,如果再见不到回应时,他会将手在额头上轻轻的一摸,头上立即会流出血来,并立即躺在地下呼喊救命。这样,就会引来好多看热闹的将你的店铺门给堵死了,这个店铺你就不能营业了,甚至会惊动巡逻的巡警等,这样该店铺老板还得给他去包扎、治病,这样花的钱更多。故他每到一处都会顺利的要到钱。

但他们不会接连到一个街上去要饭的,据说每次都相隔月余,甚至时间更长些。

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这种艺人多是一老一少,老者为男性或是肓人,小者为姑娘。老人肩头背一布褡子,手拿一把胡琴或者三弦,他弹奏的技艺娴熟、音调悦耳。小姑娘嗓音圆润而带有稚气,不仅唱的认真而且表情风韵。

这类艺人原本到较大的饭铺、茶馆里去演唱。可旧时德州城这样的场合太少了,维持不了他们的生活,故他们有时就到商号店铺的门前去演唱,祈求店铺老板赏给一、二角钱。但如遇店铺老板不高兴不给他们时,他们就会无奈的离开,再到下一家去演唱,这种演艺者不耍赖皮。

有时他们还在宽敞街头撂场子,围观的人多了就唱一段,敛几个钱度日。如遇大户家为了消夏、祝寿、生儿育女或婚嫁娶亲等喜事时,为了助兴也会被叫到家里去演唱,一次可赏一元二元的。

他们唱的曲子可分:传统歌曲如:《杜十娘》《乱点鸳鸯谱》《棒打薄情郎》等。京剧段子如:《苏三起解》《贵妃醉酒》《红娘》等。流行歌曲如:《四季歌》《渔光曲》以及一些诙谐的曲子等。德州民歌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十美图放风筝》、《十二连城》、《小寡妇上坟》等。

这种艺人会的歌曲较多,客人可随意点,他们尽可能的满足观众的要求。但如遇到客人不满足时,也会出现砸场子现象。

十、二人摔跤:这是一种技艺简单仅靠体力赚饭吃的艺人。他的道具为:一对面对面、两臂相互搭连,呈摔跤状的上半身假人。外罩肥大的棉布大褂,内有套裤及布靴子。

表演时,艺人将假人木架用皮条系在背后,钻入大褂内,俯身双手插入假人的靴子里,弯腰后外貌似二人摔跤的模样。表演时,艺人两脚来回跳跃,互相使绊翻滚跃起,动作干净利落不露破绽,表演到精彩时,艺人便从大褂衣襟下钻出,背着一对假人上身向观众敛钱。有时他还演“猪八戒背媳妇”与其相似也是靠体力的节目。

因这种技艺全靠出卖体力,一场演下来筋疲力尽、腰酸腿疼、大汗淋漓。在人们的印象中还不如乞丐,故多数观众因可怜而纷纷掏钱相助。运气好了也能收个块儿八角的。

在旧社会,这十些街头艺人属于“下九流”,他们生活在社会最低层,被称为“贩夫走卒”。而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丰富活跃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送来了乐趣。

解放后,这些街头艺人一步登天登上了大雅之堂。而忘记了过去高高在上了。为了不忘过去,笔者将看到的、听到的进行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但愿大家不要忘记过去。

(年2月25日)

随心,本名马惠彬,男,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余篇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1
查看完整版本: 德州城老行旧业街头艺人